文物“出差”,有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2022-12-03 14:14:39 作者: 文物“出差”

  除了包装很精细,文物“出差”所乘交通工具也有特殊要求,通常是“专车专用”,做到多重保险。

  车辆车厢内需提供满足文保要求的短期“居住环境”,要有温度、湿度控制系统,保证恒温、恒湿;还要配备实时监控,可随时查看车厢内的温湿度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比如一些书画类文物,更适合保存在较低温度中;车载系统可能还要求自带发动机,保证车辆不会因熄火、加油而停止工作;另外,文物运输车会改用承重性好同时更为轻缓的橡胶空气弹簧来保持平稳,减少噪声,同时每一个包装箱也会用安全带固定在座位上,防止运输途中的移动可能带来的伤害;运输车辆内也会有两套监控系统,一是无死角的车厢监控,可以在驾驶室随时查看;二是车辆的GPS定位,可以实时监控车辆位置、查看车辆状态,包括监控驾驶员的速度、路线等。

  据邝桂荣介绍,有的运输车辆甚至会利用“黑科技”,可以根据文物重量不同,自动调整并控制车体平衡。为了保证文物运输过程平安顺利,工作人员通常还会提前对行车速度、路线进行规划,确保万无一失。

  出差时限:最长不超过三年

  文物“出差”也是有时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借展的时长规定最长不超过三年。实际上,对于类似《共饮一江水——夜郎与南越精品文物展》这样的临时展览,展期一般三个月左右就结束了。三个月,是文物的普遍“出差”时长。

  邝桂荣说,某些类别文物,保存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影响文物的寿命。“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出来,但实际上文物的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如果文物频繁出展,我们会让它先回到熟悉的库房待一待,等保养一段时间再准备下一次的出展。”

  今年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144件(套)文物在“出差”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后,便先回到广州休整了一段时间,然后其中的132件(套)又在10月继续“出差”贵州。“剩下的12件(套)就是因为出展太过频繁,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保养。”邝桂荣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