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沐时代雨露,焕灼灼光华

2022-12-05 17:13:20 作者: 中华文化:沐

  2001年起,我们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茶学通识课程,没想到,一开课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后来,《茶文化与茶健康》成为浙江大学通识核心课,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年来,随着线上教学模式的普及,我们又将线下课程迁移到线上,8节视频公开课累计点击量2600多万人次。2019年,我们建设了时长643分钟、包含95个视频的《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线上慕课,目前已被全国近350所高校约25万学生选修。更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们学以致用,开发出“全自动泡茶机器人”“新式茶饮”“茶美妆”等创新项目及各类茶叶深加工产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了出色成绩。

  20多年来,我深切感受到一代代大学生对茶文化的喜爱。为了把传统文化和青年力量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组建了浙江大学华发大学生茶艺队、“无我”茶社等学生社团,为爱茶的同学搭建交流平台。2015年,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建立,我作为总导演组织选拔了3届团员,在米兰世博会、阿斯塔纳世博会、G20杭州峰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国际场合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茶”,让清芬四溢的茶叶,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云南省景东县是浙江大学的对口帮扶地,我们主导创制的“紫金普洱”茶帮助了当地626户茶农脱贫致富,并获评第五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从2016年第一次走进景东无量山和哀牢山以来,我带着一批批学生来这里实践锻炼。他们中有的人毕业后,选择在此助农、支教、挂职,以一杯热茶连接起了两地情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诠释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茶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愿其魅力不断影响青年学子,以茗香常伴书香,持续书写“中国茶”的文化自信。

  让文创产品走近民众

  讲述人: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市场总监 王海柔

  我们是一个以90后设计师为主的年轻团队。2015年至今,我们以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甘肃省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为创作灵感,先后打造出“流云璃彩蓝莲系列”“太初有光彩陶系列”“国器重辉青铜系列”等一系列馆藏文物IP,设计文创产品上千款,使甘博的“文创商店”让观众流连忘返。

  参观者在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商店欣赏铜奔马工艺摆件。新华社发

  随着时代发展,明信片、书签、丝巾、胶带等传统的文创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年轻人的胃口。如何打造一款既年轻又时尚,既艺术又有趣的产品?这成了我们心头久久萦绕的设计命题。

  铜奔马是甘博的“镇馆之宝”,又称“马踏飞燕”。每每驻足,我们总会被它特别的样貌吸引。于是,大家决定设计一款以铜奔马正面形象为原型的文创产品。设计、开模、打样……在精心打磨每个细节后,“铜奔马”文创产品上线了。

  这是一款铜奔马正面造型的3D卡通绿马头套。并不具备实用性的“搞笑文创”能否被大众接受?大家心里难免忐忑。没想到,几位短视频博主率先下单,渐渐地,朋友圈里越来越多人戴着绿色马头“亮相”,令人忍俊不禁。热心网友纷纷留言:“甘博文创搞反差萌,出圈了。”

  经过这次成功尝试,我们更“大胆”了,决心让铜奔马IP具有持续的活力和生命力。半年后,铜奔马卡通毛绒玩具问世。一方面,我们还原了它的头部轮廓,保持它凌空飞跃的姿态;另一方面,强化它逗趣的特点,又将飞燕设计得更加“呆萌”,赋予其可爱调皮的性格特征。事实证明,我们再一次成功拿捏住了“社交密码”,这款毛绒玩具成了今年夏天的“顶流”。

  明星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最好的“代言人”。“马踏飞燕”玩偶上线两周后,一天销售额近70万元,全年卖出近8万件,销售额近800万元。因文化创意而走红的铜奔马,为公众走近文物、触摸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文是根本,创是生命。一件成功的文创产品要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结合当下社会语境,以独具匠心的思想表达带给人们情感共鸣。只有传统感和时代感相得益彰,文创产品才能带动文物越走越远,也让博物馆离大众越来越近。

  沿着长江,探源璀璨文明

  讲述人: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 刘礼堂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蕴藏着长江文化的千年文脉。2020年12月29日,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成立了。

  现代考古学上的“文明”一词始于近代欧洲,最初的词源是拉丁文“城邦”,由城市延伸至城市里生活的民众,再引申出有教养、有礼貌、开化等含义。长江中游是中国最早出现城的地区,也是目前发现最多史前城址的地区,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比如,凤凰咀城址位于襄宜平原北部,地处江汉平原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见证了中国的早期文明。其结构看似简单,却包含了丰富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反映了古人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为了推进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我们研究院联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襄阳市博物馆、襄州区凤凰咀遗址保护中心,于2020年8月至今,在凤凰咀遗址开展调查、勘探、解剖、发掘等一系列考古工作。两年来的田野考古,深化了我们对文明起源的思考。

  今年4月,研究院应邀参与武汉市仓埠古镇保护规划,对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勘探,在仓埠街道五峰村、宝店村、陶岗村、淋江村和井山村方圆15公里范围内发现距今3000年的西周环壕遗址群及贵族墓,有望填补长江中游商周城市发展史的空白。

  吴家坟头遗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姚岭村六组西南约500米。为配合沿江高铁建设,我们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考古队,于2022年7月至10月对其进行田野发掘,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存,涉及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个时期,为研究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发展脉络与区域聚落形态增添了重要资料。

  在研究工作中,我深深意识到,长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所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绝不该仅仅深藏在“象牙塔”里供人瞻仰,而应像一块“打火石”,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热情、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