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风俗礼仪 > 礼仪的历史发展

礼仪的历史发展
2012-01-17 00:45:00   来源:   点击:

      亚当、夏娃在伊甸园获得人类之光,第一件事就是从遍地落叶长而久远,仅仅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人们就将这一人类进化发展的标志推演到现在登峰造极、至臻完美的地步。从一一片当时一套高级服装,由当时一片随处可得的贝壳骨片到现在昂贵至数根到现在家存户用的高档化妆品,这是一部色彩斑斓、道路艰难、智慧璀璨的人类进步史、人类文明史!

      礼仪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际交往的扩大、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极端底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相当低,因此普遍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图腾崇拜者当时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的仪表、饮食、服饰、行为也基本以图腾崇拜为中心。据我国先秦古籍《山海经》的记载:“其首曰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毂,而黑理,其华四照,起名曰迷毂,佩之不迷。”佩迷毂可以使人不迷,所以有佩迷毂的服饰礼仪。服之有佩,是新石器时期以后出现的,佩物多为玉/骨等物,佩物多呈动物形状,如玉鸟、玉鱼、玉蝉等,带有浓厚的修饰性质。人之所以有佩物,其源出于相信所佩之物对人的生活能带来好处。反之,如果认为此物不吉不详,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害处,那么就会形成禁忌。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交往活动也相当有限,一般而言,仅仅限于氏族、部落内的交往,交往的礼节也极其简单,只要不违背图腾的意义,人们的交往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把礼仪作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一种手段和制度,并且设立专司其职的行政部门,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礼仪的内容和地位也就有了很大的改变,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礼记》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公争辨识,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诚不庄。”这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当时社会中“礼”与道德修养、导民治国、社会交往的关系及其重要作用。朱熹在对孔子“齐之以礼”加注时就认为:“礼,谓制度品节也。”显然,朱熹把孔子的“礼”看作一种制度。.

      奴隶主贵族用“礼”来树立君主的尊严和绝对权威,维护自己的统治,把原始的禁祀仪式发展成为一整套的伦理道德观念。周公集“礼”之大成,提出来一系列的礼制,即所谓的“礼仪三百”、“偎依三千”。封建统治阶级又从周礼发展到“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教条。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如此漫长,封建思想如此顽固不化,这和盘根错节的封建礼制不无关系。

      但在另一方面,生活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的深入和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礼仪、讲求礼仪的物质基础;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展,交往活动的丰富,观念的进化,文明的进步,主观上又要求人们更加讲究和重视礼仪。汉魏时期,士大夫因喝酒吃药的关系,形成轻裘绶带的服饰礼仪,“扪虱而谈”也成为他们的一种行为之礼。晋代时“衣服上俭下丰”,到后汉时,服制已成熟。单就戴的帽子而言,一般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仿之,以竹为里,有爵品冠、远游冠、高从冠、进贤冠、洁冠、武冠、巧士冠等等。不同的“冠”代表着戴冠人的身份地位。婚嫁之礼,到唐代已发展得极为完备。迎接新娘,要用三升粟填臼,用一张席盖井,以三斤臬塞窗,放三只箭在门上。新娘子上车,新郎骑马绕车三围,新娘子到婆家先要拜猪栏、灶头;舅姑以下的都要从旁门出来,从正门进去,这称作“新妇迹”。清朝时,男子参加喜庆之事,必须穿长衫加马褂,女子穿裙子,主家设席招待,男坐东方,女坐西方,以北为上座,席首坐亲戚,紧接下来是邻友、宗族。有一亲、二友、三本家的说法。一般办婚事,至亲来贺的要住三日才合乎礼节。

      在当代,虽然封建时代的繁文缛节消失了,但是,现代人花费在修饰打扮上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比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礼仪是一个有着意,蕴深厚的知识和高深博远的学问乃至曲折动人的故事的领域。它至今还一直在变化发展着。

相关热词搜索:礼仪 历史 发展

上一篇:俄罗斯大辞典俄罗斯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礼仪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