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林香芸随母亲前往日本,落脚东京新宿附近,进入神奈川县橘高等女学校就读。在日期间,先後进入大村能章氏的「日本歌谣学校」学习歌唱,也曾师事高田セイ子;加入小泽恂子舞踊研究所及「大船松竹摄影所」俳优专门学校学习日本、南洋及西洋舞蹈。
1945年5月20日,林香芸辞去「松竹株式会社大船摄影所」之职务,转赴中国满洲新京市(长春)另谋工作机会。在满洲时期,她将在当地修习的中国戏曲动作融合「松竹」所学习的东、西洋舞蹈,编创出数首舞作,包括<王昭君>、<西班牙舞>、<袖子舞>、<百花舞>等舞作,并与母亲林是好一唱一舞在新京当地的中山堂联合演出。
1946年,林香芸回到台湾台南。同年10月成立南星歌舞团,王月霞即是此时期之入门弟子。1947年9月林香芸再成立「林香芸舞踏研究所」,同年年底於台南「大舞台」戏院举行公演。待公演结束,林香芸一家即移居至大台北地区,先後在汐止、泰北、新店等地拓展舞蹈教学与表演工作。1954年迁往北投,再创办「香芸民族舞蹈团」并到各地演出。
林香芸的舞蹈基础养成在日本,教学生涯开始於满洲新京,茁壮成荫在台湾,这样一个有趣的成长过程,造就她日後的舞蹈艺术走向多元。她偏爱以中国文学小说或历朝史籍所记载的经典舞蹈为创作蓝本,再重新诠释、解构、建构,融入新事物与包装後的新创舞蹈。<落花扇>一舞的剧照中,身着中国服饰、头梳双髻,手持孔雀扇古装扮相的林香芸,脚上穿的却是西洋芭蕾硬鞋。这种将中国古典舞蹈姿态、神韵及动作结合芭蕾硬鞋形式的「仿古舞蹈」,充满林香芸独特创意。1960年她与王月霞所创立的「芸霞音乐舞蹈剧团」(後更名为艺霞音乐舞蹈剧团)公演剧目<春江花月夜>具有相近似的舞蹈风貌。这种由传统出发再创新的作为,正是现今当代传统中国舞蹈工作者所谓的「新民族舞风」。
林香芸对舞蹈的成就是在平凡中逐日建构而成。她从事舞蹈工作逾五十年,除了为民族舞蹈开创新格局之外,也为舞蹈娱乐文化注入「歌舞兼备」、「今古剧目并容」、「中西乐舞交融」、「商业结合艺术」的新活力。她的另一项贡献是为台湾舞蹈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这些学生学成之後又自立门户开设舞蹈班,开枝散叶为社会培育为数可观的舞蹈人才,例如:杨素珍、江映碧。有感於此,教育部於1990年颁发『薪传奖』给这位台湾舞蹈开拓者,肯定她对台湾舞蹈传承的贡献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