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舞
2011-12-03 14:54:17   来源:   点击:

    袖舞

    “袖”做为一种表演形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渊远流长。最早出现於周代宫廷雅乐舞蹈--《六小舞》中的《人舞》,“以手袖为威仪”(即徒手舞袖)。接下来更有“长袖善舞”之说。而在出土文物不乏看见极其丰富的袖舞形象:战国长袖飘忽缭绕的玉雕舞人、汉代画像砖上柔曼下腰舞袖的舞者等。描写舞袖的诗句更层出不穷如::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有“长袖入华裀”;杜甫《乐游园歌》有“拂水低徊舞袖翻”;陈标《长安秋思》(一作白紵歌)“舞袖慢移凝瑞雪”等等。历代着名的长袖舞有盛行於六朝的《白紵舞》(舞着身穿白色苎麻所织的夏布--白紵而成的长袖舞衣,故名)、唐代着名的《绿腰》。另外,在中国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中“水袖”的运用与表现,则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概括与抽象,转换成艺术化的服饰道具。

    “水袖”的名称来源有两个:一、水袖最早是由戏曲戏服内用白布衬穿的短衣袖口发展而来,这种短衣也称为“水衣”。随着水衣的运用与发展,袖子逐步加宽、放长後成为今日所见的水袖。二、由於“袖”舞动的型态是水波荡漾,顾名思义称为水袖。如与古代乐舞的筒袖相比,古代的筒袖袖体长度偏短,能舞的动态拘限性较高,仅能扬、绕、收放。现代将袖体开口以及放长加宽的改良,大幅增加了袖技的多样化,可以发挥如推袖、片花、搭袖、冲袖、直扬袖等丰富变化。不同的技法运用,能体现人的各种情绪,如将绕袖、搭袖为基本元素来表现女性的哀怨难耐。又如通过扬袖、冲袖、抓袖等快节奏的技法表现愤怒、激昂心情。

    藉由水袖练就身体的动作韵律是水袖技法本身之外的一项功能。袖是手的延伸,舞动时常常以身带袖、袖随身,利用大到小的关节肘、腕、指尖做出如抖、扬、冲等,或是相反由手腕开始、手肘到上身牵动如出、收、推等袖技所铺陈的运行轨道达到正确的袖技外型。学习者常可以利用水袖的走势与形象来检视身体的正确性。

    除了戏曲舞蹈中传统程式化的水袖技法,经过整理加工之後,中国北京舞蹈学院於1980年在古典舞的教学与教材中列出水袖主要技法,包括:抖袖、扬袖、绕袖、出袖、收袖、推袖、冲袖、抓袖、搭袖和片花;台湾的专业舞蹈领域在袖舞的训练亦不脱上述这些技法,并将其善用於舞蹈创作中,因运用袖子而舞之作品不胜枚举,故本词条仅强调袖舞发展沿革与技法使用,不针对作品予以讨论。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典舞袖舞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中国舞蹈艺术史图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中国北京舞蹈学院2002届硕士论文《海峡两岸戏曲舞蹈舞蹈教学中的继承与发展》李佳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蔡瑞月
下一篇:财团法人菁霖艺术文化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