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赛夏族舞蹈

赛夏族舞蹈
2011-12-03 14:55:38   来源:   点击:

    赛夏族人现在居住在新竹县与苗栗县交界一带的山区,而这是赛夏族人长久以来夹处於平地的汉人与山区的泰雅族人之间辗转迁徙後的结果。族人又分两群:居住在新竹县五峰乡大隘村与花园村一带的北群;以及居住在苗栗县南庄乡东河村、南江村与蓬莱村境内的南群。南北两群除了地域上的因素,也处於不同的族群生态:北群与泰雅族人为邻,南群则和客家人来往密切。现有人口约五千四百人。

    赛夏族的社会组织特色是父系氏族社会,在散居的聚落中,同氏族的家族会组成反映地域基础的氏族祖灵祭祭团,祖灵祭团担负决定并主导一年中的岁时祭仪举行相关事宜之责任,包括祖灵祭、播种祭、扫墓等。矮灵祭(pasta?ay)则是跨越姓氏与地域分野、涵盖全赛夏族的祭典,更反映了赛夏族文化中独特的族群经验。

    赛夏族的矮灵祭

    有关矮灵祭的复杂内涵,反映在矮人传说中。有关这个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其大意如下:

    相传很久以前,在河对岸的山洞里,住着一群身高不满三尺的矮人(taai),矮人善耕种且能歌善舞,他们教导赛夏族人耕种小米的知识,因此每年丰收祭时,赛夏族人会邀请taai前来一同庆祝。但是taai好色,常藉着参加祭典之际调戏赛夏族妇女,族人看在眼里但是忌惮taai敢怒而不敢言。一次一位赛夏青年目睹妇女被欺侮後,忍不住决定召集族人报复。他们设计预先将taai平常回家途中休息的山枇杷树树干锯断後涂泥予以遮掩,等到taai们爬到树上休息时,树因不堪负荷断裂,使得在树上的taai纷纷落水而死,只剩下taai和toway一男一女两位矮人。他们警告从此赛夏族人将连年欠收,心有不忍便将矮灵祭相关歌舞祭仪知识传给族人,但只有朱姓(tition)族人学会。尔後这两个矮人沿着溪向东离去。果然矮人死後,赛夏族因作物欠收闹饥荒,为了平息矮人的愤怒,想起有关祭仪之事,於是决定举行矮灵祭以求得矮人的原谅,并由朱姓担任主祭职至今日。

    过去矮灵祭每年举行,日据时期因日人忌惮原住民的聚集予以禁止,後来改成每两年举行一次,并以十年为一大祭。矮灵祭的乐舞是仪式中重要的部份,特别是在迎灵,宴灵与送灵的过程中,其乐舞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平日不得演练,在仪式之初的芒草约期之後才能开始练习:

    迎灵祭(pak sa?o):清晨由朱姓主祭在祭场之祭屋首先开始迎荐矮灵。此一祭仪相当禁忌,外人不准在场。朱家完祭之後,其他氏族的长老才能在各自的祖灵屋中献祭。首先将新采的芒草打结插於祖灵屋的四周,然後将木臼推出门外,面东唱迎灵的祭歌rara?ol,邀请矮人前来。长老吟唱祭歌的同时,家中女眷以木臼舂米,祭歌完毕动作亦停止。这些捣好的糯米(过去是小米)乃是为了制作当天中午用来迎矮灵的米糕。中午时分,家人将所需酒时准备好放在厅中地上,请矮灵前来享用。晚上则由朱姓领唱练习歌舞,虽是族人自己的练习不需着装,但族人亦认为此夜起一起和矮灵跳舞。歌舞必须持续到天明。

    宴灵祭kish tomol与papanawasak:上午朱姓负责以树皮编制具有神圣象徵意义的「百步蛇鞭」,制作过程仍相当具有禁忌。此後几日,朱姓男子负责将此神鞭带出祭屋供族人触摸,相信会带来健康与好运。迎灵祭後开始宴灵,族人着盛装(包括戴上臀铃tabagasan)、通宵达旦地歌舞,亲友亦陆续返乡。族人举着象徵十年大祭的sinnadun绕场,氏族祭帽giragir也由男性族人举着进入会场的舞队中。

    送灵祭(papa?osa):晚上以唱迎灵祭歌开始,仪式一直持续到清晨,进入最关键的时刻。朱家子女在祭屋中加紧舂米制作米糕(dinnauven)已备最後一天的仪式所需。约在清晨六点,通宵竟夜的舞队突然停止歌舞,舞圈缩成好几层的同心圆,所有的祭帽聚在祭屋前朝向东方,由长老念一遍送灵歌的歌词後就带众人双族并跳大声地唱送灵歌。朱家女眷负责将给矮人的饭包直向东方并立即转回祭屋分享米糕(代表矮人留给朱家的福份)。接下来,进行一连串以男性为主的仪式,如砍竹梢、伐榛木、折榛木等,完成了送灵的过程。族人们算可以松口气享用主祭准备的酒食。

    赛夏族的居住地介於泰雅族与汉族之间,很早就明显受这两种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传统音乐,有人认为与泰雅族相似,但与汉族音乐在音组织、乐式、节奏等方面则全然不同。赛夏族的歌谣大致可分为矮灵祭的祭歌与一般所唱的歌。其中以矮灵祭祭歌最为重要,且平日是禁唱的。矮灵祭祭歌共有十五首,每首分若干节,每一节句数不一,但每句都含七音节,每节以一种植物的名称之尾音押韵,演唱时以三种方式反覆唱出每一章节的词句,每一反覆的结尾多为衬字或母音唱法。整套矮灵祭祭歌的诗形整齐,犹如结构庞大的史诗形式。全部唱完大约超过四个小时,堪称是台湾原住民音乐中最独特的文化瑰宝。

    『矮灵祭歌』的词曲是有特色又整齐的排列型,其文学形式为诗的呈现,富含文化价值。祭歌总共十五章,每章有一至六节,每节最少有五句,最多达十二句,并以一种植物的尾音押韵,具备诗型完整、辞意丰富的史诗形式,而且以三种方式反覆唱出每一章节的辞句,每一反覆结尾有一长串虚字,整套祭歌出现虚字的部位及方式非常为讲究,能够充分烘托出要表达的情意。矮灵祭祭歌的风格,叙述过去族人与矮黑人交涉时,神秘的气氛。显露出族人对矮人所抱之恩恩怨怨时,转而停顿、幽深而悲凉的意义。

    矮灵祭的舞蹈较意义大於社会交谊意义,舞蹈是为了配合吟诵式的歌曲。通常是由老人领唱,队伍的排列虽无明显阶级,但往往是年长者在前、年幼者在後。舞步以类似行走的二步舞为多,随着曲调转快会出现跑步似的舞步。队形以圆形和螺旋形为主,顺时锺与逆时钟行进交互出现,顺时锺行进时以队伍尾端为首相内紧缩;逆时钟行进时则为扩散。

    较有特色的是舞蹈队中有穿戴臀铃的族人,为使臀铃作响着重身体的前後摆动以发出韵律的声音。此外举各氏族的祭帽者,也常在会场中奔跑并上下晃动祭帽,以为助兴。

    参考资料

    1. 赵绮芳,2005,〈与台湾原住民共舞〉,《美育双月刊》,144期,页18-27。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许春香
下一篇:萧静文舞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