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阿美族舞蹈

阿美族舞蹈
2011-12-03 14:58:52   来源:   点击:

    阿美族人称舞蹈为sacro,并将舞蹈分为malikuda(马力固达)和misalukiaw(米沙鲁教)。malikuda专指年祭歌舞,或男性歌舞;misalukiaw包含一般歌舞,例如宴会、婚礼、男子从军纪念等情境唱跳的乐舞;另指女性歌舞。一般而言,女性可以学习唱跳malikuda,但是男性则不习唱跳misalukiaw。

    阿美族舞蹈的最大特色,就是有舞必有歌。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迎宾舞」、「丰收舞」,并非阿美族人自己对於舞蹈的分类方法,多是外人为了理解加诸的情境定义。实际上,决定舞蹈与舞蹈差异的是歌曲,而每一首歌都搭配着各自的舞步组合。从年祭、一般性歌谣到宴会场合的歌谣,不但歌曲的严谨性逐渐减少,舞步动作和歌曲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应情境的活泼而松动,个人技巧也有较多的展示空间,产生了所谓接近即兴创作的自由组合。

    然而,年祭歌舞仍是传统乐舞保存较完整、较不容易改变的部分,根据平珩(1987年)有关阿美族宜湾年祭歌舞的舞蹈分析中,阿美族年祭舞蹈有以下特色:

    队形:大抵都是圆圈牵手而舞(因应场地有时形成椭圆等)、排列按照年龄阶级层长幼顺序。据闻以往在阿美族人的观念中,年祭中围成圆圈是为了形成保护不受恶灵侵入,因此若有人非得离开,必须马上依序递补。然而大多时候,除内圈长老之外,男性舞队以开口圆为多。队形变化尚有螺旋形、蛇形和蜈蚣形,前者是舞队以前进集中和後退拉开的行进方式造成螺旋的合与开,在视觉上十分具有动态性的效果。另外一种队形则是队伍转身背向圆心牵手而舞。通常队形的变化依赖领舞者的临场反应,在连续好几小时的舞蹈中,如何灵活运用队形变化与场地空间以营造活泼热烈的行进,也可看出领舞者的经验与技巧。

    舞步:年祭歌舞的动作以腿部动作较为显着,不难理解,这是由於双手要用来与他人连结。腿部动作有走、踏、点、跑、跳等,以二步或四步为基本行进舞式。一般而言,女性较多走、跑的动作;而男性则因为体能要求,较强调跑、跳的动作。一般在迎灵宴中,舞蹈的开始是以二步或四步舞先让舞者整队并「暖身」,再逐渐由领舞者带出灵活的队形与舞步变化。有经验的领舞者往往会以快慢交错的歌谣,调节舞者的体力,使舞者能在好几小时的舞蹈组曲中维持战力。

    年祭歌舞随着部落差异而有所出入,大体而言,南部海岸地区的阿美族其祭仪歌舞队形与舞步变化较多,乐舞形态较为传统,其中港口部落(Makotaay)可为代表;而纵谷区的年祭歌舞变化性较少,传统舞步与动作变化较少,祭仪乐舞受到外来影响的凿痕也较深。虽然部落乐舞具有区域性的共通处,但是有些阿美族的部落发展出独特的乐舞,如奇美部落(Kiwi)及都兰(Lataolan)部落。

    1. 奇美部落的chiupihai之舞(俗称奇美勇士舞):奇美部落位於花莲县瑞穗乡,该部落与海岸的阿美族以及纵谷的太巴塱部落渊源深厚,根据传说属於发源部落。虽有着类似的祭仪歌舞文化,奇美的chiupihai阶层却发展出一套独特舞步动作,由头戴羽毛高冠、下半身仅着黑色短裙的chiupihai阶层之年轻男性,手拉着手围成一封闭圆圈,以大幅度的单脚前抛随即向後拉开身体的动作着称。族人解释此动作来自先人观察天上飞鹰动作而创。如此独特而令人惊艳的表现,经由传播受到许多团体的再生产,而成为阿美族的代表性动作之一。

    2. 都兰部落的伞刀勇士舞:都兰部落位於台东县东河乡都兰村,被归类为卑南阿美。相传在日据时期尚未没收枪枝与禁猎以前,男性阶级参与户外打猎训练活动,年轻的阶层为了夜间轮值守护其群体,高举配刀在帐营外跳跃,後来演变成年祭时男性返回部落时的形式化动作;而所持配刀也因应时代变迁改成花伞。跳这支舞时,部落的年轻男性不牵手而采直队前行,强调跳跃时的整齐合一。部落长老为了考验年轻男性的体能,命其拖延舞蹈的结束,对舞者而言,身着繁重的帽式与衣饰,高举花伞的手、跳跃前进的步伐,真可说是一大考验,不过努力的结果,往往带来众人的称赞。

    参考资料

    1. 平珩,1987, 〈宜湾聚落之舞蹈〉,收录於刘斌雄 胡台丽编《台湾土着祭仪与歌舞民俗活动之研究》,页75-99,南投:台湾省政府民政厅。
    2. 赵绮芳, 2005, 〈与台湾原住民共舞〉,《美育双月刊》,144期,页18-27。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舞蹈伤害
下一篇:陈秀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