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棪
2011-12-03 15:02:15   来源:   点击:

    (1906年10月25日,中国江苏省南通~2001年8月29日,台湾台北)舞蹈家、舞蹈教育家。祖籍安徽省贵池,父亲高楚秋为地方绅士,原为读书人,後在江苏省南通经营「高隆吉」香舖远近驰名。七名子女皆受高等教育,长子在浙江担任盐官、次子经商、三子为艺术家、四子务农、长女高梓从事教育工作、么女高棪则为舞蹈名师。高棪受父母亲的影响,从小喜爱京剧,常在家中自行揣摩、练习京剧中的舞蹈,这些经验成为她日後从事舞蹈创作的基石。

    北平慕员中学毕业後,随父母移居上海,进入沪江大学经济系就读,一年後,转校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今金陵女子大学)改修体育。在校期间,跟随美籍教授学习土风舞(national dance)、性格舞(character dance)与形意舞(interpretive dance)。

    1939-1940年(民国28-29年)抗战期间与姐夫郝更生一家,随政府迁移至重庆,任教於重庆师范学校。在姐姐的协助下,一方面发展具有中原文化精神的古典舞蹈,如:《宫灯舞》、《拂舞》、《干舞》、《剑舞》等,另一方面接触新疆、蒙古、西藏籍的学生,并与戴爱莲赴边疆采集歌舞,例如:《青春舞曲》、《西藏舞》、《迎宾舞》等,1940-1949年曾任教国立国术体专、重庆师范、南京汇文中学与四川南渝中学,後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及上海市立体专副教授。

    1946年高氏姊妹随国民政府迁台,1949年应邀担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与新竹师范学校(今新竹师范学院)教授,1954年应台湾省教育会之邀,至台北县的角板山及乌来乡,新竹县的竹东、五峰、尖石乡,与台东的大王乡,采集了4首原住民舞蹈《万众欢腾》、《如在天堂》、《快乐生活》与《伊那鲁湾》等。

    1963年,高棪受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晓峯之托,筹创台湾第一所舞蹈科,1965年正式招生,1974年随着「中国文化学院」晋升为「中国文化大学」,舞蹈专修科也改制为「大学部体育系舞蹈组」,1982年独立为「舞蹈学系」,其间培育的舞蹈专业人才逾700人,校友遍及舞蹈界各阶层,成为表演艺术与舞蹈教育界不可缺少的中坚分子。此外,由文化舞蹈系师生和优秀校友组成的「华冈舞蹈团」,在高棪团长的率领下,除了每年在国内定期公演之外,并代表国家赴海外巡演,赢得无数佳评。

    高棪一生未婚,奉献半世纪於舞蹈教育,被誉为「台湾舞蹈教育之母」。着作包括:《韵律操》、《中国民族舞蹈》、《怎样教唱游》、《中国舞蹈概论》、《七十年来的我国舞蹈》。

    中文关键字: 民族舞蹈 , 舞蹈教育 , 台湾当代舞蹈史

    英文关键字National Dance , State Folk Dance , Dance Education , the Contemporary Dance History of Taiwan

    参考资料

    1. 江映碧。2004。《高棪:舞动春风一甲子》。「台湾舞蹈馆─资深舞蹈家丛书」1。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2. 江映碧。2008。〈李天民教授在自创私人舞蹈补习班时期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与教学特色〉。收於《说文蹈舞: 新世纪舞风跨校舞蹈学术论坛》。台湾艺术大学编。台北:台湾艺术大学。
    3. 〈高棪〉。浩然艺文数位博物馆,「创作家速写」。2009年7月10日读取。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describe/T_Describe_Search02.php?RecordNumber=56。

    延伸阅读

    1. 李天民、余国芳。2005。《台湾舞蹈史》。「乐舞丛书」。台北:大卷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雅乐舞
下一篇:黄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