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
2011-12-03 16:10:55   来源:   点击:

    戏曲声腔,与「西皮」合称「皮黄腔」,其渊源与北方的乱弹有关。一般认为是「西秦腔」流传到湖北襄阳一带,而衍变成「襄阳调」(或称「湖广调」)。起源於湖北黄冈黄陂,因而得名。清初由「吹腔」、「高拨子」在徽班中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与「西皮」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二黄腔被称为「南路」,与称作「北路」的「西皮」并用,习惯上称「皮黄」。清乾隆之後,「二黄腔」流传遍及长江中下游各省。「二黄」包括「导板」(回龙)、「慢板」(慢三眼、中三眼、快三眼)、「原板」、「碰板」、「顶板」、「垛板」、「摇板」、「散板」等曲调,一般於剧中适於表现凄凉沈郁的情感。称有「反二黄」腔调,又叫「二黄反调」,其旋律升隆起伏较「二黄」为大。

      台湾乱弹戏分「福路」和「西皮」二大分支,「西皮」属皮黄系统,又称「西路」或「新路」,主要声腔内容有「西皮」、「二黄」(二逢)。其中,「二黄」的唱腔实际上与京剧的「二黄」相同。乱弹戏中的「二黄」,为有拍法的板式,是西皮戏的主要唱腔,其歌词可为长篇唱段,句型分为七字句与十字句两种,两种型态的曲调皆一致。一般,起唱前有器乐过门,若在没有过门的情况下演唱,则称为「斩头板」。

    参考资料

    1. 中国大百科编篡委员会《中国大百科.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3。
    2. 吕锤宽《北管音乐概论》,彰化:彰化县文化局,2000。
    3. 大世纪文化网http://www.epochtimes.com/b5/3/2/14/c10553.htm。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五月花
下一篇:五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