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调
2011-12-03 16:14:21   来源:   点击:

    泉州傀儡戏的传统音乐声腔,民间称「傀儡调」,属於南管音乐系统,为南戏遗响之余韵,是很重要的一支戏剧文化。全国各地之傀儡戏声腔音乐皆与当地主要剧种声腔结合,唯独泉州傀儡戏,拥有自己的声腔音乐「傀儡调」。

      「傀儡调」是泉州弦管音乐的重要宝库之一。传统「傀儡调」与梨园戏音乐同一源流,都属以泉州方言为标准音的泉腔弦管体系。不过,由於傀儡戏的传统演出剧目大部分是以敷衍历史故事为主,较多侧重表现历代君臣将相的风云际会,罕有风花雪月或缠绵悱恻的戏文。因此,「傀儡调」同梨园戏传统唱腔比较,则显然是北曲较多、联套较少,旋律曲调平直而失於装饰,独具刚健、高亢、雄浑、粗犷的艺术特色。传统「傀儡调」属曲牌体音乐,目前已整理出近三百支旋律曲调。「傀儡调」的节拍,自古称为「撩拍」。这些曲牌,可以归纳为五种节拍类型:

     1.慢(散板)

     2.七撩(8/4),每小节一拍七撩

     3.三撩(4/4),每小节一拍三撩

     4.一二(4/2),每小节一拍一撩

     5.叠拍(1/4),每小节一拍,撩拍相叠

      「傀儡调」基本保留了宋元南戏音乐构成的一些主要特徵。其中多数曲牌首尾,都由「引子」和「尾声」组成,大量采用「帮腔」也是傀儡调的一大特色。所谓「帮腔」,即演师每唱几句或一段时,便由後台演师是帮唱,为之「和声」。在早期的南台湾傀儡戏曲调中,也曾有这些特色。江武昌:「唱曲由演师(主演)主唱,後场乐师帮腔。曲调最常用的是三寮仔,其他另有四寮仔、七寮仔、慢头、茶锦等。」从名称而言,台湾南部早起的傀儡调,即为泉州曲调的南传。

    参考资料

    1. 江武昌《悬丝牵动万般情:台湾傀儡戏》,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
    2. 金清海《台闽地区傀儡戏比较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论文,1992。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优客李林
下一篇:元智大学管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