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原住民乐器

原住民乐器
2011-12-03 16:20:23   来源:   点击:

    原住民音乐大抵以歌唱为主,乐器居附属地位,兰屿岛上的达悟族,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数完全不使用乐器的族群之一。即便如此,达悟族仍会在杵小米祭典中,一边吟诵,一边配合动作,使用木杵打米的捶击制造节拍。

    由於乐器的物质化形式,因此从宋朝李昉所编《太平御览》中对於「东夷」的描述,或从明朝陈第的〈东番记〉开始,许多文献都提及了台湾原住民乐器,甚至有形制的描述,这其中包括有实地访查且亲眼目睹原住民乐器应用的黄叔璥之《台海使槎录》等文献。而日治时期对於原住民乐器的描述,除出现於《蕃族调查报告书》(1913-1921,大正2-10年)或《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1915-1921)中,以及竹中重雄的〈台湾蕃族乐器考〈一〉〉、〈台湾蕃族乐器考〈二〉〉〈台湾蕃族乐器考〈三〉〉(1933,昭和8年),集大成者则为黑泽隆朝的《台湾高砂族の音楽》。黑泽透过田野调查以及问卷方式所作的报告,对於原住民乐器在各部落之名称、形制等,均有详细描述。

    至於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的原住民乐器研究,除对於个别乐器或族群,例如李卉的〈台湾及东亚各地土着民族的口琴之比较研究〉(1956),凌曼立的〈台湾阿美族的乐器〉(1961),胡台丽、钱善华、赖朝财的《排湾族的鼻笛与口笛》(2001)。另外,以全体原住民乐器为研究对象的,有Josef Lenharr的The 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Taiwan Aborigines(1967),以及吕炳川的〈台湾土着族之乐器〉(1974),其中以後者最属完整。吕炳川之文,一方面考证清代、日治以及国民政府时期之文献,另一方面辅以大量自身田野调查及绘图、照片、乐谱等资料,且详细说明了乐器的功能与应用。

    乐器种类上,明清文献中提及最多的,是口簧琴,也称为嘴琴、口琴或突肉。其他原住民应用的乐器还包括:体鸣乐器有锣、钟、铃、萨豉宜、咬根任、卓机轮、铙;膜鸣乐器如小鼙(小鼓);气鸣乐器如鼻箫、独萨里、打布鲁、芦笛;以及体鸣与气鸣并用的口簧琴或弓琴。

    至於日治时期黑泽隆朝的调查,则提及了体鸣与气鸣并用的口簧琴、弓琴;气鸣乐器提及纵笛、鼻笛、横笛;体鸣乐器提及铃、木鼓、竹鼓、竹筒琴、铜锣、杵以及农作用的其他发音器具;弦鸣乐器提及五弦琴等。此外,受汉人影响,也有原住民应用皮膜鼓与胡琴等汉人乐器的纪录。

    1970 年代吕炳川所提出的乐器,包括有体鸣乐器中的口琴(口簧琴)、杵、臼及竹筒、铃类、钟类、铜锣类、裂痕鼓(裂缝鼓)、木鼓、木琴类、其他;膜鸣乐器中的大鼓、吹奏膜笛;弦鸣乐器中的弓琴、五弦琴;气鸣乐器中的鼻笛、纵笛、横笛、芦笛、其他笛等几种类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至解严前,由於原住民文化未被重视,许多乐器不再制作或使用,因此有渐趋消失之虞。但随着政治的松绑,1990 年代开始,原住民文化再度受到重视,乐器制作的技术被传授与精进,器乐学习者增多,不同族群上则有泰雅族对於口簧琴与木琴制作的推广,排湾族在鼻笛与纵笛的制作,以及阿美、卑南等族群在歌舞中普遍使用木鼓,使这些乐器再次成为原住民各族群具代表性的乐器。此外,原住民从林班歌开始已普遍使用携带方便的吉他为其歌唱伴奏,以及许多原住民歌手在流行音乐中应用电子合成器,也为原住民乐器的使用开启了新纪元。

    中文关键字: 原住民音乐 , 吕炳川 , 口簧琴

    英文关键字Aboriginal Music , Lü Bingchuan , Jew’s harp , Research of Aboriginal Musical Instruments

    参考资料

    1. (宋)李昉编。1959。《太平御览》。「国学基本丛书」。台北:新兴书局(重刊本)。
    2. (明)陈第。1959。〈东番记〉。收於《闽海赠言》。沈有容编。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刊本)。
    3. 沈有容。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1959。《闽海赠言》。「台湾历史文献丛刊」56。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刊本)。
    4. (清)黄叔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1957。《台海使槎录》。「台湾历史文献丛刊」4。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刊本)。
    5. 胡台丽、钱善华、赖朝财。2001。《排湾族的鼻笛与口笛》。「传统音乐辑录原住民卷」。台北:传艺中心筹备处。
    6. 黑泽隆朝。1973。《台湾高砂族の音楽》。东京:雄山阁。
    7.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1918。《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蕃族调查报告书大么族》。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8.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1919。《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蕃族调查报告书武仑族》。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9.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1913。《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蕃族调查报告书阿眉族》。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10.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1917。《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蕃族调查报告书纱绩族》。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11.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1921。《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蕃族调查报告书排弯族狮设族》。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12. 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1915。《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蕃族调查报告书曹族》。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13.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着。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1998。《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三卷:赛夏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4.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着。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2003。《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五卷:排湾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5.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着。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2001。《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四卷:邹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6.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着。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2000。《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二卷:阿美族卑南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7.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着。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1996。《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一卷:泰雅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8. 竹中重雄。1933。〈台湾蕃族乐器考(一)〉。《台湾时报》,第5号。
    19. 竹中重雄。1933。〈台湾蕃族乐器考(二)〉。《台湾时报》,第6号。
    20. 竹中重雄。1933。〈台湾蕃族乐器考(三)〉。《台湾时报》,第7号。
    21. 吕炳川。1974。〈台湾土着族之乐器〉。《东海大学民族音乐学报》,1:85 -203。
    22. 李卉。1956。〈台湾及东亚各地土着民族的口琴之比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85-140。
    23. 林和(Lenharr, Josef)。1967。〈台湾土着民族的乐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23:119-124。
    24. 凌曼立。1961。〈台湾阿美族的乐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1:185-215。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反管
下一篇: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