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簧琴
2011-12-03 16:20:37   来源:   点击:

    台湾原住民乐器之一。除了达悟族以外,各族群均有,这也是南岛语族族群特徵之一。早期因见其放於嘴前吹奏,因此文献也称此乐器为嘴琴或口琴。在明朝陈第〈东番记〉、清朝郁永河《裨海纪游》、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六十七《番社采风图》、《番社采风图考》等文献中,此乐器均见记载,今日平埔族也曾应用此乐器。

    原住民不同族群中,口簧琴有各自的名称,而即使同一族群,也有因地域、形制等的不同,而有些微差异的称法。黑泽隆朝从乐器名称发音上,将其归纳为12类。除了第12类是无法归入特定发音的个别名称外,如果将其转换成今日各族群的拼音方式,则黑泽的第1类为泰雅的lubuw、第2类为布农的pishuanghuang、第4类为排湾的barubaru、第六类为北邹的yubuhu、第8类为花莲阿美的tivtiv、第九类为台东阿美的datok、第11类为排湾的ljaljuveran。此外,黑泽尚记载第7类的南邹沙阿鲁阿トガトガ(togatoga),以及第10类的布农多簧口簧琴ブリンカウ(burinkau),二者今日於族中均未能再见相关拼音之乐器。

    而赛夏(黑泽第3类)与卑南(黑泽第5类)口簧琴,在当时已少见,今日更已绝迹。由於赛夏人与泰雅人混居,赛夏人的口簧琴可能是在此种情况下传入,因此并无根深而长远的传统。卑南口簧琴,据林志兴2001年的报告指出:「……已经不存在,或只存在在调查当时的人们记忆之中,对当代卑南族人而言,好似失联的传统。」

    在材质上,琴台与簧片均可有竹、金属或骨等几种。琴台与簧片虽也有同体(指利用相同材质并一体成形),但仍以异体的竹台金属簧较为常见。除泰雅族外,其他族群主要为一簧,而泰雅族的多簧口簧琴──从一至七簧,今仍演奏一至五簧,即使在世界也属少见。

    演奏方式上,原住民使用的口簧琴属扯动式,琴台两边均有细绳,演奏时一手缠绕其中一端绳子,一手扯动另一端绳子,振动簧片发出根音,并利用口腔内的舌位变化增强个别泛音音高。这是以拉扯间接振动簧片方式,不似欧洲的弹拨式口簧琴,直接弹拨舌簧。音乐上,布农族口簧琴重泛音表现,因此扯动速度较缓,而泰雅族口簧琴重节奏律动,因此扯动速度较急,後者也为舞蹈伴奏。

    至於社会功能上,据吕炳川的归纳,除个别少数的限制,此乐器演奏不分男女老少,室内户外,白天晚上,用途可为信号传达、娱乐、求偶、庆典婚宴、舞蹈(泰雅族)、纾伤解闷、猎首完毕、单身男女相互呼叫之时等。至於黑泽隆朝对於泰雅族口簧琴舞蹈的描述,则有立舞、坐舞、围圆圈之舞、拳舞、腰舞、耳舞等六种形式。

    口簧琴的制作工艺,在1970年代曾因原住民音乐文化不受重视而有失传之虞,但1990年代开始有泰雅人江明清(Yawi Nomin)等在口簧琴制作及演奏上大力推广。21世纪的今日,原住民泰雅、太鲁阁与布农三族,尚可见到口簧琴广泛的应用,至於其他族群则已极少,甚至不再使用此乐器。

    中文关键字: 原住民乐器

    英文关键字Musical Instruments of Aborigines

    参考资料

    1. 佐山融吉。1915。〈阿眉族南势蕃〉。收於《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蕃族调查报告书》。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2. 佐山融吉。1915。〈阿眉族马兰社〉。收於《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蕃族调查报告书》。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编。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
    3. 凌曼立。1961。〈台湾阿美族的乐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1:185-215。
    4. 黑泽隆朝。1973。《台湾高砂族の音楽》。东京:雄山阁。
    5. 吕炳川。1974。〈台湾土着族之乐器〉。《东海大学民族音乐学报》,1:85 -203。
    6. 黄贵潮 口述。黄宣卫 整理。1988。〈漫谈阿美族的口琴〉。《台湾风物》, 38(2):75-88。
    7. 黄贵潮。1998。《阿美族传统文化》。「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游憩解说丛书」9。台东:交通部观光局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
    8. 黄贵潮(Lifok)制作。1995。《阿美族宜湾部落人 Lifok 的口簧琴专辑》。「台湾有声资料库全集」1。台北:水晶有声。[录音资料]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原住民歌舞表演
下一篇:原住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