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古琴音乐

古琴音乐
2011-12-03 16:21:19   来源:   点击:

    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种之一。自先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拥有丰富的曲目、乐谱及相关文献,并且与中国传统文人文化有着深刻的相互关联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始於明郑时期,1683年(康熙22年)成为中国版图後,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逐渐在台湾生根发芽,台湾本地士人阶层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古琴音乐文化也开始流传於台湾。就目前所见资料显示,台湾的古琴音乐活动约始於清康熙後期,以本地文人与中国来台官员及文人所形成的交际圈为主体,这些琴人当中不乏台湾史上着名之诗人、书画家,或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领导者,例如林占梅、林国芳、施士洁、许南英、洪弃生、林朝崧等。此时期古琴音乐活动的方式以自娱和文人圈内的小型雅集为主,而传承途径、流派、曲目等讯息则非常有限,仅知清代台湾有《滋兰阁琴谱》钞本流传,另嘉义地区十三音曲谱《典型俱在》中有抄录七弦琴指法。

    日治时期,台湾的古琴音乐活动除了维持原有方式之外,值得注意的是琴人李逸樵开启了在公开音乐会中演奏古琴的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随着国民政府迁台,一些中国大陆的琴家迁至台湾,而原先从清代延续至日治时期的本地琴人几乎消失无踪,目前仅知骆香林为最後一人。1949年左右迁台的琴人包括章志荪、胡莹堂、梁在平、朱云(龙庵)、邵元复、孙毓芹等人,这些琴家大多以军公教业为正职,同时也多半兼具书画素养,甚至不乏名书画家如朱云、胡莹堂。战後初期古琴教育仍以私人教授为主,章志荪有弟子孙毓芹、汪振华、侯济舟等,胡莹堂收有多位与书画界渊源极深的古琴弟子,其中容天圻、张清治等人在古琴界相当活跃。此时期的琴乐活动除了私人所举行的雅集之外,并有公开举行的音乐会、广播和电视节目。1960年,由胡莹堂、梁在平等人所组的海天琴社在台北美国新闻处举行琴会,并由中国广播公司录音播出,为古琴音乐在大众媒体上发声的早期例子。1967年,梅庵派琴家吴宗汉偕夫人自香港迁台定居,并於同年应聘为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简称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科古琴教授,开启古琴进入正式教育体系之先河,一时国乐界人士纷纷投入其门下习琴,而王海燕则为艺专第一位主修古琴之毕业生。1972年,吴宗汉伉俪移居美国加州,艺专之教职由章志荪之衣钵传人孙毓芹接替,之後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和国立艺术学院(今台北艺术大学)分别於1975及1982年设立古琴课,设立之初均由孙毓芹任教,而孙毓芹也成为继吴宗汉之後学生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一位琴家。随着古琴进入正式音乐教育体系而培养出来的古琴主修毕业生逐渐增加,原先以业余性文人活动为特色的古琴音乐也渐渐改观,专业古琴家开始活跃於舞台上。近来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也开设古琴课,南华大学并设有古琴制作课程。在正式课程之外,大学社团活动中也有古琴传习或古琴社的成立,如早期的东海大学,以及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等,成为非音乐科系学生接触古琴音乐的一条途径。

    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台湾所举行较具指标意义的公开性古琴音乐活动,包括1971 年以吴宗汉师生为主的「古琴古筝欣赏会」、1980 年孙毓芹师生的「太古遗音」古琴演奏会、1989年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主办「大雅清音」古琴古乐展(全台巡回),以及2000 年台北市立国乐团主办的「台北古琴艺术节」和「唐宋元明百琴展」等。台湾的古琴音乐会一般以多位琴家轮流上台的演出模式居多,而个人独奏会则以王海燕於1970 年所举行者开风气之先。私人或半公开性的雅集仍经常举行,常以琴社为活动主导者,例如和真琴社、高雄市古琴学会、瀛洲琴社、中道琴社等。1987 年解严之後,李祥霆於1988 年6 月以中国海外杰出人士身分来台访问,为解严後第一位来台演出之中国古琴家,此後两岸古琴界之交流日益频繁,多位中国古琴家应邀来台演奏与举行讲座,而和真琴社也於1988 年首次组团赴中国进行交流访问,此後台湾琴家赴中国参加古琴会议或举行演奏会者日增,也有部分台湾琴人转而跟随中国琴家习琴。

    台湾琴家的流派与演奏风格,在交通发达、唱片工业及大众传播媒体兴盛的情况下,已不易清楚辨识,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吴宗汉的影响,梅庵琴曲在台流传极广。在新创作琴曲方面,梁在平曾作《南柯》、《晨曦》、《壮士行》、《芝兰三逸》等古琴独奏曲和《秋水长天》古琴协奏曲(由李枫、水文彬改编),此外其「以琴入筝」的创作理念,也深深影响其为数甚多的筝曲创作,以及筝曲和琴曲之间的互相改编。王海燕曾创作编写《大风歌》等数首琴歌,以及《灵泉》、《梦蝶》等琴曲。作曲家赖德和曾根据古曲谱写《空山忆故人》古琴协奏曲。

    在琴学研究方面,战後初期台湾的琴谱及琴学资料相当缺乏,章志荪曾於1960年代出版《研易习琴斋琴谱》,另由香港来台就学之琴人唐健垣多方蒐集资料,编成《琴府》一书,分别於1971 及1973 年出版上、下册,为当时古琴界之大事。此外容天圻亦撰写多篇琴文发表於报章杂志。梁在平之次子梁铭越於1973 年取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民族音乐学博士,为台湾第一位以古琴研究获博士学位的古琴家兼学者。本地任教於大专院校的琴家如张清治、王海燕、葛瀚聪等人亦从事学术方面的着述,硕士学位论文则由1980年代起逐渐产生,所涵盖之研究主题包括琴乐美学、琴曲分析研究、琴歌创作及演唱、指法研究、琴诗研究等。

    在制琴工艺的发展方面,由於战後初期古琴取得之不易,多位琴家都曾研制古琴,如朱云、胡莹堂、容天圻、朱家龙、赵璞、孙毓芹等,其中以孙毓芹对台湾制琴工艺的影响最为深远。孙毓芹曾收了几位制琴弟子,其中林立正所制古琴量多质精,并曾修复多床老琴。林立正於1996 年成立「造琴技艺研究班」(1998年更名为「梓作坊」)传授制琴技艺。

    中文关键字: 吴宗汉 , 孙毓芹 , 琴学研究 , 和真琴社

    英文关键字Wu Zong-Han , Sun Yu-Qin , Study of Qin , Hezhen Qin Society

    参考资料

    1. 陈雯。1996。〈台湾的古琴音乐文化1949年以来之传承概况〉。《北市国乐》,123:3-8。
    2. 唐健垣编。1971。《琴府》。台北:联贯。
    3. 杨湘玲。2006。〈从诗文看1945年以前台湾文人对古琴音乐文化的接受〉。发表於《第五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11月18-20日。(未出版)
    4. 容天圻。1989。〈古琴的过去与现在〉。《故宫文物》,73:81-85。
    5. Huang, Yi-Ping. 1998. “The Parting of the Way: Three Generations of Ch’in Performance Practice. ” Ph. D. di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古典青少年国乐团
下一篇: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