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合唱音乐的发展史
(一)教会合唱音乐
教会礼拜仪式中对於音乐的重视,为西方音乐史留下许多的圣乐作品。这样的歌唱传统所衍生的「诗歌」或「圣歌(诗)」,与担任该项圣职的合唱团「诗班」或「圣歌队」,随着17 世纪荷兰人占据台湾,传教士教导台湾的原住民,用他们所带来的曲调,或是原住民原有的曲调唱出诗歌。在1662-1683年郑氏时期,曾严格禁止传教活动,使得教会音乐发展中断。19 世纪末,传教活动再度兴盛,传教士在台湾创办许多教会学校,并开设有关教会音乐的课程。将不同的曲调填上基督教义的歌词,是教会诗歌创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骆先春及其子骆维道,便曾深入各乡镇采集原住民民歌曲调,并填上宗教意涵的歌词,成为富有台湾味的诗歌。骆维道更进一步将原住民、客家、台湾歌谣的曲调运用在创作上,成为具有不同风貌及意义的合唱作品。除了翻唱外来的诗歌作品外,还有许多台湾本土作曲家,如林福裕、萧泰然以及天韵诗班等,持续发表创作,为台湾的教会合唱音乐增添许多色彩。
(二)非教会合唱音乐
日治时期,日本政府规画台湾的普及教育与师范教育,在课程中安排「唱歌」为必修课程,使得许多与歌唱有关的教授方式纷纷被提出与传授。
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後,由於推行国语,禁唱日本歌,使得音乐教材成了真空状态。因此除了募集新歌、翻译世界名曲外,也鼓励作词、作曲家创作新词曲。由於政治上的因素,致使反共歌曲、爱国歌曲成为当时主流。此时本地创作的合唱作品,或是歌唱活动中选定的曲目,内容常与政治立场相关。1950-1980年代,吕泉生在台湾各地推广合唱音乐,在1957 年催生了台湾第一个私立儿童合唱团体——荣星儿童合唱团。他先後改编及创作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合唱作品,如〈农村酒歌〉(1948)、〈快乐的聚会〉(1948)和〈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1958)等。1970 年代,音乐教育家李抱忱来台定居,推广合唱教育,使台湾的合唱音乐风气逐渐兴起。旅美学习作曲及指挥的沈炳光於1947-1958年访台期间,致力合唱教学与推广,着名的合唱指挥戴金泉、陈澄雄、林福裕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合唱曲创作方面,另外还有黄友棣、郭子究、郭芝苑、张炫文、钱南章、马水龙、林福裕、骆维道与萧泰然等多位作曲家。而1973-1978年曾在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音乐学系任教的包克多(Robert Whitman Procter),也为台湾合唱音乐的发展投注心力,影响了杜黑、沈新钦、林举娴、苏庆俊和郭孟庸等多位合唱指挥。
二、台湾合唱音乐的活动与近况
为了「倡导音乐艺术,发掘音乐人才」,台湾於1947年起举行台湾省音乐比赛。经过数度更名,2001年再更名为「全国学生音乐比赛」。合唱为比赛项目之一,组别从国小、国中、高中到大专、社会组。这项每年举办的全国学生音乐比赛,除了落实合唱教育外,也让合唱音乐有了发展的空间。除了全国学生音乐比赛之外,还有1997年起,国父纪念馆举办的「全国中山杯金嗓奖合唱比赛」及2000-2005年, 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学生乡土歌谣比赛」,内容有福佬语、客家语以及原住民语,以增进年轻的学子学习台湾本土母语歌谣的机会。
随着世界乐坛越来越重视合唱音乐,台湾合唱团体的演出水准与演唱曲目深度及广度,都有显着的提升。这些团队,也逐渐将舞台搬到国际上,并参加国际性重要合唱大赛,深获肯定,例如台北爱乐室内合唱团、台北室内合唱团、拉纤人男声合唱团等。另外,许多合唱基金会或组织,如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台湾合唱中心等,为了推广合唱音乐和提升台湾的合唱水准,经常邀请国外知名的合唱指挥或团体来台演出、定期举行国际性合唱音乐节和举办合唱指挥营等音乐研习活动。台湾各合唱团的演出曲目和表演类型,十分丰富多元。但是,台湾的合唱音乐发展历程比较短,所以目前合唱作品的质和量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提并论。
中文关键字: 荣星儿童合唱团 , 全国学生音乐比赛 , 圣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