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惟亮
2011-12-03 16:25:42   来源:   点击:

    (1925年9月3日,中国辽宁省营口市~1977年2月14日,台湾台北市)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42年(民国31年)参加中国东北中国国民党地下抗日工作,1945年5月,被日方逮捕入狱,8月为同志营救。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入东北大学历史系,1947年转至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音乐科。1949年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系,1951年,主张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善用「民歌」素材,用民歌去了解每一个民族,同时将台湾的民歌唱遍全世界。1952年与徐振燕结婚。1958年前往西班牙马德里皇家高等音乐院深造,主修作曲,一年後转往维也纳音乐院,1964年完成学业。返台後在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今台湾艺术大学)担任讲师。1962年旅欧时,曾为文〈维也纳的音乐节〉投稿《联合报》,提出「维也纳人得到了全世界,并未丧失自己,我们在音乐上什麽也未得到,却正走在有丧失自己的危险途中。」「我只想问一句话,我们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乐?」许常惠公开回应,二人遂结为好友,戮力民族音乐寻根工作

    1965年成立台湾第一个音乐学术图书馆「中国青年音乐图书馆」,并於1966年进行台湾民歌的采集活动。1967年与许常惠等人成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从事更大规模的民歌采集,至1968年止。自1965-1968 年间,共蒐集台湾各族群歌曲1,700多首。在1967年的采集活动中,发掘屏东恒春民间说唱艺人陈达,为其录制《民族乐手:陈达和他的歌》专辑(1969)。1969年成立希望出版社,出版音乐相关丛书。1972至1973年,担任「省交」(今台湾交响乐团)第四任团长,积极推广学术研究与音乐教育,在台中光复国小及双十国中设音乐实验班,并创中国现代乐府,鼓励本地作品之创作演奏,其中包括云门舞集之首次演出,对台湾1960-1970年代之剧场舞蹈音乐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1975年出任艺专音乐科主任,1977年因肺癌逝世於台北。

    史惟亮对20世纪後半叶台湾音乐的创作、教育与研究皆有重要的影响与贡献。他是台湾最早设立音乐专业图书馆之人,尝试以机构力量从事音乐文化保存与推广;民歌采集运动,则开启台湾战後本土音乐研究之风气。史惟亮强调分析研究的治学态度,与从历史观点出发的创作理念,为作曲家中少见。其对传统深入探讨省思、进而由民族走向现代的主张,表现於《浮云歌》、《新音乐》、《论民歌》等书;《音乐向历史求证》一书,以历史验证其「对传统爱慕而不盲目,立足民族放眼世界」之音乐观,为史惟亮最重要的文字论着。

    个人音乐作品以女声独唱曲《琵琶行》(1967-1969)最为着名。歌词取材唐朝白居易之叙事长诗,在形式和节奏上,表现中国诸宫调叙事说唱的韵散合体,并结合中国的五声音阶和西方的无调与复调,伴奏拟声效果明显。担任首演的女高音刘塞云融合中国说唱戏曲的唱腔,为中文吐字与美声唱法并行不悖,提供突破性的示范,使此曲成为中文艺术歌曲重要曲目之一。

    中文关键字: 音乐教育 , 民歌采集

    英文关键字Composer , Folk Song Collecting

    参考资料

    1. 史惟亮等。1978。《一个音乐家的画像:史惟亮先生纪念集》。「幼狮期刊丛书」222。台北:幼狮文化。
    2. 史惟亮。1974。《音乐向历史求证》。台北:台湾中华。
    3. 吴嘉瑜。2002。《史惟亮 : 红尘中的苦行僧》。「台湾音乐馆-资深音乐家丛书 」14。台北:时报文化。
    4. 吴嘉瑜。2006。〈为历史见证的红尘苦行僧〉。《乐览》,88:10-16。
    5. 吴嘉瑜。2006。〈从吴凤到琵琶行-史惟亮〉。收於《台湾当代作曲家》。颜绿芬编。台北:玉山社。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吉他
下一篇:吉他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