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腔」与「高拨子」曲风迥异,「吹腔」属南方音调,该调柔和婉转,有西北音调高亢激昂之特点,流传於京崑剧《百花赠剑》、《古城会》、《贩马记》等戏中,并成为广东西秦戏、台湾乱弹戏声腔之一。「吹腔」後改用胡琴伴奏,演变成「二黄平板」,或称「小二黄」,即京剧中之「四平调」,表现力各有特色,徽班艺人常用「吹拨合目」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台湾乱弹戏中常与崑曲衔接所用的「梆子腔」即是板腔体的「吹腔」。常见於台湾乱弹的吹腔剧目,例如扮仙戏中的《三仙会》、《新金榜》、《河北封王》、《河北金榜》、《太极图》等戏出;小戏中的《金桃记》、《樱桃记》、《碧玉钏》等戏出,以及一些短篇的吹腔小戏,在乱弹班中常当作「填头贴尾」的戏演出,如《长亭别》、《辞驾》、《长生禄》、《五虫会》等剧目。另外,以武戏着称的徽戏,也保存於台湾乱弹吹腔戏的武戏中,如:《水淹七军》、《狄青斩龙》、《黄金塔》、《打桃园》、《花瓶记》(《十八寡妇》、《广成子三进碧游宫》、《摩天岭》、《翠屏山》、《盘丝洞》、《收五妖》等戏出。台湾乱弹西路戏「吹腔」以海笛或笛子伴奏,有一板三眼「梆子腔」与一板一眼「皮子」两种板式构成,即京剧所称「吹腔」与「批」(或称「批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