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
2011-12-03 16:31:33   来源:   点击:

    中国音乐的简称,广义涵盖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锣鼓音乐、曲艺说唱、歌谣及器乐演奏等,甚至演奏古今中国人所创之作品皆是;狭义则指以传统乐器,应用现代演奏技巧,做独奏、重奏、小合奏、大型合奏及交响化等各种形态演奏之音乐。

    国乐之名出现於1910年代,中华国乐会第一届理事长高子铭认为兴办洋化教育是在清末,始有西乐之名。中国音乐虽经失传,仍有少数民间爱好者,集合3、5人或7、8人一起演奏,称为丝竹合奏,民国初年才有「国乐」之名。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引进新乐种「国乐」。最初台湾听众以为是正统中国音乐,深入了解後,发现它不但在台湾,在中国大陆也是新的乐种。国乐在台湾的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1949-1960)

    现代化国乐队於1948年11月在台首次出现,当时南京中央广播电台的国乐队来台参加博览会,在台北中山堂演出3天,轰动一时。1949年2月中央广播电台随政府迁台,起初成立台湾广播公司,後改为中国广播公司(简称中广)。当时随行来台的国乐家有:高子铭、孙培章、王沛纶、黄兰英等人,稍後陈孝毅、周岐峯、刘克尔相继归队,尔後又有杨秉忠、奚富森、史顺生、曹义杰等人加入,国乐现代化运动因而建立。

    1950年,中广国乐团为推广国乐,约每半年举办1期进修班,前後6期,培植不少人才,包括李镇东、杨秉忠、庄本立、汪振华、林培等人。由於积极推广,带动社会上国乐风气,各机关学校相继成立国乐社团,如中信、铁路、晨锺、政专等国乐社,稍後又有大鹏、台大薰风、政工干校等国乐社,最後有幼狮国乐社及中华实验国乐团。国乐风气大开後,社团间认为有加强切磋联谊之必要,倡议筹组中华国乐会,遂於1953年4月19日成立,为台湾最早成立之传统民族音乐组织,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之现代化有其贡献。

    此时期乐团编制不大,团员人数少於30人,设指挥1人或不设指挥,采徒手指挥;演奏形态有独奏、重奏、齐奏、伴奏歌唱、小合奏(丝竹合奏)等,演奏队形采长方形或扇形;乐曲取自古曲、民间曲、戏曲曲牌片段,重庆时代作品及来台後少数作品。乐器除使用少数由中国携来的改良南胡、半音阶琵琶、新笛等,其他便商请三重镇(今三重市)陈先进工艺社,依图试制许多中低音乐器,如新笛、曲笛、南胡、中胡、大胡、低胡、十四行半音扬琴、琵琶、三弦、秦琴、大阮等,以配合现代乐团扩大声部需求。

    二、推广时期(1961-1970)

    此期仍以中广国乐团为中心,该团除平日练习及录制广播用国乐节目,亦经常负起招待国宾的演出任务,并举办全台巡回及校际教学演出,1967年起和救国团合办暑期国乐营。1965年全台音乐比赛列入初、高中团体及成人独奏国乐项目,1966年再加入大专组,带动各学校成立国乐社团,同年台湾师范大学国乐团参赛夺冠,1969年起光仁小学音乐班国乐团,更缔造连续参赛常胜军的成绩,国乐进入蓬勃发展期。

    乐团因参赛之故,除社会业余乐团团员约40人,其他学校乐团均以60人为目标,设指挥1人并采用指挥棒。演奏形态仍维持前期各型,大合奏人数较多,开始采用马蹄形演奏队形。各校国乐社团大增,并以参赛夺魁为荣,高薪聘请名师指导,不惜借课集训,如获冠军,校方给予团员记功嘉奖,对老师发放奖金,鼓励有加,致使比赛愈趋激烈。业余国乐团方面,有中国女子国乐团及琴声女子国乐社的成立。1969年国立艺术馆成立中华国乐团,颇具规模,常定期练习及对外演出。1963年,「女王唱片」开始在市面发售国乐曲集,两岸虽仍处於禁止交流时期,内行人均知演奏者来自中国,因此国乐界争相购买,经听写、揣摩、学习,演奏技巧因而更上一层。

    三、专业教育时期(1971-1978)

    专业学习场所方面,1969年由庄本立在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创设舞蹈音乐专修科国乐组,後因新订大学法规定,大学内不设专科,於1975年停招,另创办华冈艺术学校接替,并在大学部音乐学系增设国乐组,两校课程皆有现代国乐合奏;1971年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简称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亦由董榕森领导设立五年制国乐科,5年後再设夜间部3年制国乐科,日夜均排有现代国乐合奏,1977年台北南门国中音乐班开始招收主修国乐器学生,同年也成立现代国乐团,并於1978年参加音乐比赛荣获冠军。

    至於社会乐团发展有三:(一)1973年第一商标国乐团成立(原名正风国乐团),是一支由工商界支持的乐团,网罗北部多位年轻好手,虽是业余,但水准不亚於专业;(二)1974年台中市中兴图书馆成立国乐团,由杨秉忠担任指挥,网罗中部好手,定期练习与演出;(三)1975年台北的中广国乐团再度改组,招收年轻好手入团为职业团员,同时保留老团员为业余团员。此时乐团人数均达60人左右,分吹管、弹拨、擦弦、打击4组,各组的高、中、低声部分明,现代交响化的国乐团已成形。

    四、职业盛行时期(1979-1988)

    因经济成长,社会繁荣,政府开始提倡艺术文化,在各地兴建文化中心,同时支持成立中、西职业乐团,1979年9月第一个职业国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正式成立,团员多为科班出身,加上经费固定充足,经常定期演出及带动其他音乐活动,从此替代中广国乐团在国乐界之领导地位。1983年教育部为设专业乐团,分别成立实验管弦乐团(今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参见实验合唱团),1984年经国乐界反应,於9月成立实验国乐团(今国家国乐团)。其他较具规模的有1982年成立的台中市立国乐团,由林月里领导,同年台中县也在县立文化中心成立国乐团。1989年南部成立高雄市实验国乐团(今高雄市国乐团),前後由萧青杉、赖锡中、吴宏章、林一凤相继领军。至此,依中华民国国乐学会1985年的统计,全台国乐团已达266个之多。

    五、两岸交流时期(1989至今)

    1987年起政府开放大陆探亲,国乐圈也在1988年开始与对岸接触,1989 年中国北派笛演奏家石家环以探亲名义来台,与中广国乐团合作录制《豪迈的笛族》唱片,旋於1990年7月在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今城市舞台)演出,1991年又参加「往日情怀巡回演唱会」中串场2首管乐曲,其中以串吹的方式介绍中国少见的吹管乐器。

    正式受邀来台讲学示范,首推笛演奏家詹永明,1990年9月由观念文化公司代为申请,在知新广场、国立艺专国乐科及中国文化大学国乐组示范演讲;12月,吴素华以民运人士之妻,流离法国的二胡家之名,申请来台演出二胡独奏会,一曲〈江河水〉风靡全台,同时也到中国文化大学、艺专示范讲座。1991年9月由日本来台的二胡演奏家姜建华,以中国证件申请并与北市国合作演出,但不得卖票。1992年2月及1993年笛演奏家詹永明分别与中广及台北市立国乐团合作,在国家音乐厅独奏演出,并透过年代公司售票。从此来台正式演出的中国音乐家,不胜枚举。

    由於两岸开放,台湾国乐生态起了重大变化,影响层面广大而深远:(一)本地乐团聘请中国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来台演出,经费可观,加上定期举办乐器大赛,奖金大多由对岸参赛者夺得,这对台湾国乐的发展助益不大;(二)台湾有声出版业者受中国廉价报酬吸引,纷纷移往中国录制,本地演奏家失去录制有声作品机会;(三)廉价中国乐器大量输入,本地乐器工厂锐减,但乐器价格并未调降,消费者未从中获益;(四)修习国乐的教师与学生,多利用假期前往中国拜师学艺,造成本地师生在中国时同是同学,返台又是师生关系,为师者常在背後受学生指指点点,师生伦理逆转;(五)两岸交流後,岛内孤本心态无所遁形,升等着作抄袭案相继被发现,有助提升台湾国乐界学术品质;(六)乐团一味随着中国发展,交响化的曲子艰深冗长,一般学生乐团难以适应,且对每年音乐比赛更无助益,在选曲困难之下,参赛团体逐年减少;(七)近年国乐交响化成为乐界争议焦点,民族学者也适时提出本土音乐的声音,此两者已成为今後国乐走向的新思维。

    中文关键字: 戏曲 , 曲艺 , 丝竹合奏

    英文关键字Chinese Music

    参考资料

    1. 高子铭。1959。《现代国乐》。台北:正中书局。
    2. 黄体培。1971。《中华乐学通论》。台北:中华国乐会。
    3. 夏炎。1983。《国乐比赛见闻录》。台北:海豚。
    4. 陈胜田。1995。〈四十年来国乐教育之回顾与展望〉。《艺术学报》,57:137-152。
    5. 董榕森。1987。〈近四十年来我国之传统音乐教育〉。《国立教育资料馆教育资料集刊》,12:599-633。
    6. 吴道一。1968。《中广四十年》。台北:中国广播公司。
    7. 北市国。1988。「节目单说明书」。
    8. 北市国。1985。「台北市立国乐团概况」。
    9. 艺专实验国乐团。1991。「实验乐团简介」。
    10. 高雄市实验国乐团。1991。「中国民族音乐大观」。
    11. 台中中兴国乐团。1991。「节目单说明书」。
    12. 中华民国国乐学会。1983、1986、1989、1993。「中华民国国乐学会出席手册」。台北:中华民国国乐学会。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家音乐厅
下一篇:国泰交响乐团(台北爱乐交响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