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口
2011-12-03 16:45:35   来源:   点击:

    说唱或戏曲术语,指的是以「地方乡音」来进行说或唱的表演。京剧中的「怯口」是京白或韵白以外的口白,主要为丑角所用,少数净角也用,突出人物的地方色彩,如《甘露寺》中的乔福(丑)、《玉堂春》的沈燕林(丑)、《斩黄袍》的郑子明(净)。

    说唱中的「怯口」不限口白,甚至以韵文的「唱」为主,如「怯快书」、「怯大鼓」。「怯大鼓」又称「怯口大鼓」,相对於以京音演唱的「清口大鼓」(又称「梅花大鼓」),源於清代河北农村的木板大鼓,清末进入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尤其是传到天津以後用河间、保定一带地方怯口乡音演唱,称为「怯大鼓」,是「京韵大鼓」的前身,曾经因艺人改革除去怯口音,称为「京音大鼓」,自刘宝全将京剧的发音、腔调融入後,才形成京字京腔的「京韵大鼓」。

    因此,说唱中的「怯口」是针对以京音演唱的地区曲种而言,「怯快书」、「怯大鼓」同属使用京音的河北、东北地区曲种,运用乡音来说唱,遂有「怯口」之谓。

    参考资料

    1.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急三枪
下一篇:恒春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