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排湾族音乐

排湾族音乐
2011-12-03 16:48:46   来源:   点击:

    排湾族音乐从历史演变而言,可分传统音乐与之後演变的音乐,两者可以日治初期为界线;若从音乐内容,则可概分为歌乐及器乐。传统歌乐随着族人岁时祭仪、生命礼俗以及一般生活节奏适时表达,歌曲与部落生活形态、传统生活方式可说密不可分。

    排湾族歌曲形式,若兼顾声部组织情形,可分为单音性和多音性歌谣,单音性歌谣又可细分为念谣与单音式歌谣;多音性歌谣则可细分为异音式、持续低音式与同音反覆唱法歌谣三种。若从歌词的内容分类,可分为童谣、祭仪性歌谣、生活歌谣三类,其中以生活歌谣歌唱场合最多。所有歌谣中以童谣(senai na adriyadriyan)、生活歌谣中的情歌(senai na maqacuvucuvung)、结婚哭调、搭配特定舞步歌唱的勇士歌舞四种最为特殊。

    排湾族歌曲演唱形式,与族人平日口语对答方式颇类似,歌唱时以领唱、和腔,结合对唱方式呈现。实际歌唱时,一段实词一段虚词交互呈现,实词艰涩抽象,词意难懂,歌者形容如中文的「文言文」;虚词是由固定曲调组合而成,每唱一段实词,就穿插虚词段落,这种唱法与早期欧洲「副歌」(refrain)颇类似。歌谣旋律进行除了小部分勇士歌舞较激烈,其余歌曲曲调上下行进音域都很小,有的甚至似念谣,如童谣与祭典歌谣皆是。歌谣曲调通常循「骨干音」歌唱,一首歌往往只以一段骨干音不断反覆,而每次反覆均套入即兴表达歌词。

    歌词因属即兴,因此在歌唱实词(parutavak)时,优雅、高尚且不做作的完美歌词表达,成了族人评价歌手的重要标准。排湾族人歌唱均为集体式,族人擅长以冷静、内敛、机智的方式与对方对唱,对唱除了可化解误会、达成娱乐效果并解决部落里重大决策外,更可藉由这样的交流机制,建立最佳的互动模式,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

    器乐部分,单管及双管鼻笛、单管及双管口笛(单管称pakulalu;双管称lalingedan)与口簧琴(ljaljuveran、barubaru)均为传统乐器,吹奏时机在丧事、追求女子、自娱、思念某人之时。值得一提的,是古老的双管鼻笛构造,并列的两支,一支无指孔,另一支三(或四或五)个指孔,奏出的声响,与复音歌谣的曲调,下方声部呈现持续低音而上方声部自由进行的情形相仿,歌乐与器乐间到底有否互为影响,尚待深入研究。

    日治时期至今,排湾族音乐有了许多的变化,传统生活方式既已不复见,歌乐和器乐於是改以「模拟传统」、「表演」的形式呈现。近几年,音乐中的音阶、旋律、形式等内涵,笛子的形制、音乐美学观以及整体风格等,都有渐渐模仿欧洲音乐的倾向。今日排湾族传统音乐,透过学校继续传承,1941年1月1日创校的今屏东县草埔国小,1977年起由戴锦花等指导儿童合唱,创下五年全省合唱比赛优等冠亚军的纪录,赢得「台湾维也纳」的美誉。1998年起由周明杰等指挥,2004年灌录排湾族歌谣CD,获2005年金曲奖最佳原住民流行音乐专辑奖,该校以及後来也出版教材的泰武国小、三地国小,均成为排湾歌谣重要的发展学校。

    中文关键字: 排湾族 , 复音歌唱 , 笛类乐器 , 原住民音乐

    英文关键字Paiwan Tribe , Polyphonic Singing , Flutes

    参考资料

    1. 黑泽隆朝。1974。《高砂族的音乐》。东京:胜利唱片。[录音资料]
    2. 史惟亮。1967。《论民歌》。「音乐丛书」2。台北:幼狮文化。
    3. 吕炳川。1982。《台湾土着族音乐》。「中华民俗艺术丛书」3。台北:百科文化。
    4. 少妮瑶(sauniau)。2000。《排湾族双管口笛双管鼻笛风华》。「屏东县文化资产丛书」176。屏东:屏东县政府文化局。
    5. 吴荣顺。1999。《台湾原住民音乐之美》。「传统艺术丛书」9。台北:汉光文化。
    6. 周明杰。2002。《排湾族平和聚落的音乐》。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赞助研究。(未出版)
    7. 周明杰。2003。《黑泽隆朝「台湾高砂族の音乐」四位排湾族耆老一甲子的回顾》。收於《音乐学在艺术与人文课程中之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艺术大学编。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
    8. 周明杰。2005。〈排湾族与鲁凯族复音歌谣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研究所。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排湾族笛类乐器
下一篇:手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