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瑗。2002。《李泰祥:美丽的错误》。「台湾音乐馆─资深音乐家丛书」20。台北:时报文化。
1950-1960年代里,李泰祥的创作从传统(原住民、台湾民谣改编)转入现代音乐,经由许常惠、陈茂萱、许博允等人的引介,开始接触20世纪现代音乐;更与许博允共创「七一乐展」,发表国内最早的混合媒体(Mix-Media)——「装置艺术」与「行为艺术」的实验性演出。之後获得美国国务院之邀及洛克斐勒基金会的奖学金赴美游学访问,并在加州圣地牙哥现代音乐中心研习。李泰祥加入「省交」(今台湾交响乐团)担任指挥一职,致力於发表本土作曲家作品、拓展国外现代音乐曲目、以及通俗音乐的交响乐化。虽然任期不长,但这三个方向却成为李泰祥日後音乐创作的指标。
1960-1970年代,校园民歌方起,在诗人余光中号召下,李泰祥与作家三毛、叶维廉、郑愁予及余光中等展开以现代诗入乐,成就了独树一格的「李泰祥歌乐作品」系列,舍弃一般的A–B–A三段体结构,大胆采用一段体,语文一行到底的吟唱风格。1970年代後期,为了能持续以「传统与展望」的创作理念催生中国现代音乐, 开始从事应用音乐——电影配乐、广告音乐、流行歌曲的编、写;藉由在流行与应用音乐创作的所得,支持自己的现代音乐创作:「传统与展望」——混合艺术演出。1976-1984年间,陆续与云门舞集、琵琶家冯德明、摄影家谢春德、雕塑家何恒雄、光学家张翔云、舞蹈家陈学同、荣海兰等合作演出。
在1980年代,李泰祥是少数能以「全职音乐创作」维生的作曲家,除开游走於流行与学院间,更涉猎音乐剧的创作。《张骞传》、《棋王》、《碾玉观音》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剧场作品。在创作生涯的高峰,1988年被诊断出罹患帕金森氏症,随着病情恶化,创作锐减;2000年11月,接受在脑里植入两个「脉冲产生器」的手术,才较有效控制病情,持续创作不辍。
中文关键字: 现代音乐 , 跨界音乐
英文关键字Composer , Cross Over , Modern Music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