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音
2011-12-03 16:54:31   来源:   点击:

    杵音

    「杵音」是邵族歌舞的特色,源於生活经验提昇而为美感乐音,当高低音阶应和着快慢的节奏,回荡在烟波浩渺的潭心,岂非天籁?日月潭的水光山色,不仅台湾人人耳熟能详,即使在国际亦是名闻四海。早期的台湾风光介绍,常见以日月潭为背景,加上原住民邵族的招牌歌舞「石印杵声」为代表,可见日月潭风光的魅力。

    「湖上杵音」,是昔日台湾的八景之一,说明了日月潭秀丽的山川景色,以及邵族悠扬的杵音乐声,是如何地感动着人们的内心深处。邵族最为外人所熟知的生活文化莫过於「杵音」,邵族的人口虽然少,但是他们独特的「杵音」在清代及日治时代就已经很出名了。

    邵族「杵音」分为「杵声」和「杵歌」两部分。所谓「杵声」就是妇女数人一组,用长短、粗细不同的木杵击捣石板而发出美妙的声音,配合杵石的节奏一边放声高歌,一边响着此起彼落的杵声,在宁静的山湖边,在白蒙的晨雾中,不断地放送着邵族人的真情。

    邵族人旧居Tarin Kwan旧社,水稻种植於Lalu岛(拉鲁岛)四周。邵族人将Lalu岛收获之粮稻,收成运回Tarin Kwan部落,将稻谷曝晒,然後去壳,邵族人去壳方法是用木杵在石块上击捣稻穗,是属於妇女的工作,因为各家各户同时捣打去谷,造成部落叮叮咚咚声响,而後族人觉得合乎音感,始发展成「杵音」(即具演奏效果)。

    杵原来是舂米工具,也成为了一种打击乐器,则邵族之「杵音」直接起源於舂米劳动。因其粗细长短不同,每一只杵自成一音,组合则音阶齐全,故尔也可拼成一组打击乐。以杵击石,发音叮咚,可伴奏歌曲,故称杵声。伴以歌声和朴素的舂击动作,便成了杵音。这是一种歌、舞、乐相结合的古朴、优美的民间艺术。

    「杵音」的特色,在於木杵敲击石板所发出清脆响亮之声响,所造成此起彼落的律动美感,再配合上族人手持木杵敲击石板所呈现出来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文化在延续上的骄傲。邵族妇女「杵音」配「舞」与「歌」,取材於舂米劳作,是舞蹈化的劳动。她们在一天劳动之後,趁着晚风送爽、月色皎洁的时刻,操杵舂谷,准备明天的食粮。

    妇女们环绕着石臼操杵舂米,长杵碰击石臼发出清脆悦耳的音响,每根杵撞击石臼的部位不同,发出清浊各异、铿锵成韵的音色,形成神奇迷人的打击乐曲。

    妇女们在舂谷过程中,一边和着一定的节拍踏歌举杵,一边用脚掌拨弄涌出臼盘的粟米。

    长杵错落有致地一上一下,与节奏性的顿足,浑然天成地形成和谐优美的杵舞。有时还有人在旁边击竹鼓伴奏,悠扬的歌吟,雄浑有力,隽美秀丽的歌舞,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田哲益(2002)。《台湾原住民歌谣与舞蹈》。台北:武陵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东海大学音乐系管弦乐团
下一篇:杵音文化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