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歌仔戏音乐

歌仔戏音乐
2011-12-03 16:58:30   来源:   点击:

    泛指歌仔戏演出时使用的音乐。主要由唱腔曲调、伴奏曲牌(串仔)、吹牌及後场乐器等组成。

    一、唱腔曲调

    用人声演唱的乐曲。是歌仔戏音乐最主要部分,也最具特色。传统歌仔戏唱腔曲调,依应用场合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类:(一)普通叙述:以中板【七字调】为主,另以其他乐曲配合运用;(二)长篇叙述:以【杂念调】和【都马调】为主;(三)因喜悦而唱:以轻快的乐曲为主。例如小快板的【七字调】及【西工调】、【广东二黄】、【状元楼】、【三盆水仙】等;(四)因愤怒而唱:以快板【七字调】、【串调仔】等为主;(五)因悲伤而唱:常用各种【哭调】及慢板【七字调】、【慢头】、【背词仔】等曲调;(六)因感怀而唱:常用中慢板【七字调】、【都马调】及其他较抒情缓慢的曲调;(七)因谈情、赏景而唱: 以【都马调】、【青春岭】等为主;(八)因起程或赶路而唱:以【腔仔】(山伯探)、改良调及【紧叠仔】等曲为主。

    二、伴奏曲牌(串仔)

    纯粹配合舞台动作或烘托气氛的器乐曲。一般取材十分自由,主要来自民间流传的器乐曲或地方曲艺及戏曲,多以丝弦乐器演奏。如【水底鱼】、【百家春】、【一枝花】、【朝天子】、【将军令】等。

    三、吹牌

    以唢呐吹奏的曲牌。多用於升堂、迎送、写信、观信、点将、发兵、行军、操演、上朝、回府、战斗、设宴等场合。有时以手势代替口述或表示哀悼时,也用吹牌配合。歌仔戏的吹牌多取自北管和京戏,本身没有自己独有的曲牌,用法也不太一致。

    四、後场(文武场)乐器组成

    各种歌仔戏音乐, 都无法脱离後场(文武场)乐器而存在,所有唱腔曲调的演唱,基本上都须配以乐器伴奏。除了具有穿针引线及提示并稳定音高、节奏的作用之外,尚可透过不同音色及织体的组合变化来渲染情绪气氛,增进演唱效果。而伴奏曲牌和吹牌,更是完全依靠後场乐器呈现。

    早期的老歌仔戏,後场以壳子弦、大筒弦(大广弦)、月琴及台湾笛4种乐器为主,另外以五子仔、响盏、四块(竹细板)、梆子(扣仔板)、木鱼等敲击乐器配合演奏。

    戏团职业化之後,文场乐器除了早期歌仔戏已有的旋律乐器外,又陆续加入胡琴(吊规仔)、鸭母笛(管)、洞箫、六角弦、铁弦仔、唢呐等乐器。部分剧团在演唱流行歌曲或新调时, 也常见使用小号、萨克斯风、吉他等西洋通俗音乐常用的旋律乐器。武场乐器受京戏等传统戏曲的影响,除了梆子和木鱼仍然保留外,其他敲击乐器均改以京戏的小鼓(单皮鼓)、堂鼓、锣、铙(小钹)等武场乐器取代。部分剧团也使用西洋的大鼓、小鼓等打击乐器。

    五、主要唱腔的乐器分配

    【七字调】、【大调】、【背词仔】(【倍思仔】)等曲调,以壳子弦为主,大广弦、月琴、台湾笛及武场乐器等为辅。【哭调】、【杂念调】、【江湖调】等曲调,以大广弦为主,月琴、洞箫、鸭母笛及武场乐器等为辅。【都马调】则以六角弦为主,洞箫、北三弦、月琴及武场乐器等为辅。

    中文关键字: 歌仔戏唱腔 , 後场乐器 , 吹牌

    英文关键字Accompaniment Musical Instrument , Qupai for Wind Instrument

    参考资料

    1. 徐丽纱。1987。〈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研究所。
    2. 徐丽纱。1991。《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台北:学艺。
    3. 徐丽纱。1992。《从歌仔到歌仔戏—以「七字调」体系为中心》。台北:学艺。
    4. 徐丽纱。1996。〈台湾歌仔戏哭调唱腔的检析〉。收於《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编辑委员会编。台北:文建会。
    5. 徐丽纱。1997。〈台湾歌仔戏音乐一百年〉。收於《音乐台湾一百年论文集》。陈郁秀编。台北:白鹭鸶文教基金会。
    6. 张炫文。1982。《台湾歌仔戏音乐》。「中华民俗艺术丛书」4。台北:百科文化。
    7. 张炫文。1997。〈台湾的歌仔戏〉。收於《音乐台湾一百年论文集》。陈郁秀编。台北:白鹭鸶文教基金会。
    8. 张炫文。1998。《歌仔调之美》。「传统艺术丛书」2。台北:汉光文化。

    延伸阅读

    1. 徐丽纱。1987。〈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研究所。
    2. 徐丽纱。1991。《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台北:学艺。
    3. 徐丽纱。1992。《从歌仔到歌仔戏—以「七字调」体系为中心》。台北:学艺。
    4. 徐丽纱。1996。〈台湾歌仔戏哭调唱腔的检析〉。收於《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编辑委员会编。台北:文建会。
    5. 徐丽纱。1997。〈台湾歌仔戏音乐一百年〉。收於《音乐台湾一百年论文集》。陈郁秀编。台北:白鹭鸶文教基金会。
    6. 张炫文。1982。《台湾歌仔戏音乐》。「中华民俗艺术丛书」4。台北:百科文化。
    7. 张炫文。1996。〈四十年来海峡两岸歌仔戏「七字调」的探讨与比较〉。收於《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编辑委员会编。台北:文建会。
    8. 张炫文。1997。〈台湾的歌仔戏〉。收於《音乐台湾一百年论文集》。陈郁秀编。台北:白鹭鸶文教基金会。
    9. 张炫文。1998。《歌仔调之美》。「传统艺术丛书」2。台北:汉光文化。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歌仔戏
下一篇:歌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