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20日,中国江西省南康~2008年10月1日,台湾台北)作曲家。祖籍中国江西省南康。7岁时因中日战争而随家人逃难至四川重庆,1941年进入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学校圣光中小学就读,开始接触教会音乐。1945 年回南京读高中,1949年来台後,入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系,跟随高慈美、戴序伦学习钢琴与声乐。1963年赴美国深造,先在州立东北密苏里师范学院(Northeast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攻读音乐教育,1965转曼尼斯音乐学院(Mannes College The New School for Music)专攻作曲, 师事犹太籍老师威廉赛德门(William Sydeman),开始接触现代音乐。1967年为长笛、单簧管、小喇叭、法国号、大提琴,与两个打击乐所创作的《七重奏》,是他发表的第一首作品,该乐曲受布烈兹(Pierre Boulez)《无主之槌》(Le Marteau San Maitre III)影响。1971年,取得曼尼斯音乐学院文凭,1972年进入纽约市立大学(CUNY)的市立学院,选修一年作曲和电子音乐,师事马里欧.大卫朵夫斯基(Mario Davidovsky),马里欧注意结构的严谨与材料的精简,对卢炎日後的作曲态度有极大影响。他也鼓励卢炎创作有中国风格的音乐,《浪淘沙》(室内乐声乐曲)揉和了东方美感与西方现代音乐的语法和结构观念,曲中有许多增四度及小二度音程,成为日後卢炎作品的标记。
1976年返台任东吴大学客座教授,1977年再度赴美,进入美国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学习作曲,师事乔治?罗伯克(George Rochberg)与乔治?克兰姆(George Crumb)。1979年获硕士学位返台定居,於东吴大学音乐学系直到退休。作曲、散步成为了他的生活重心,作品也愈来愈丰富,包括《忆江南》、《国乐五重奏》等。综观卢炎的创作,以精简的音乐素材,反映出他对生命的感受,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没有澎湃的激昂,而是在平静中流露出作曲家清丽自然的气韵与深远简淡意境。1998年获颁国家文艺奖。2003年获颁「东元科技人文奖」,与杨聪贤同为音乐类奖项得主。
中文关键字:
现代音乐
, 《浪淘沙》 , 国家文艺奖
英文关键字Composer , Langtaosha
参考资料
- 潘世姬、陈玠如。2004。《卢炎:如诗的乡愁之旅》。「台湾音乐馆─资深音乐家丛书」34。台北:时报。
- 陈黎。1999。《卢炎:冷艳的音乐火焰》。「艺术大师」7。台北:时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