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後台湾的音乐课程里虽然已有直笛教学,但并不普遍,多数仍以唱游为音乐课的主轴。少数设备较宽裕的学校则有节奏乐队,主要以风琴、手风琴、木琴、铁琴、击乐器,和几只高音直笛组成,沿用一些西方的改编作品为学校庆典时使用。一直到1986 年教育部开始推广直笛教育(同时进行的有吉他和南胡),召集全台的音乐辅导员在台湾师范大学集训,延聘旅欧的学者於课程中担任讲师,对直笛这项乐器做深入的探讨及演练,为期两个月的研习奠下了基层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所有受过训练的辅导员,回到他们工作的乡镇县市中,将受训内容再传播到各级学校。1986年的研习中,除了正确的演奏技巧、音乐风格及合奏团的组训观念外,并将原本德国人使用在幼儿音教上做过更动的木笛(俗称德式指法)导正过来,全部改为英式指法或巴洛克式指法。1986 年之後,於全台各县市教育局定期举办国中、小音乐教师研习营,从一天到一周的研习,除了台湾的讲师外,也延聘日本的直笛专家来台讲课。台湾省辅导团(设於台中雾峰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团址)亦定期举办教师研习,从公家「官办」到企业界「商办」的直笛教育,从北到南,从城市到偏远地区,从本岛到离岛,各级学校的学童们,几乎都认识了一些如何吹奏直笛的方法和知识。1986年国立编译馆的新订音乐教材,正式发放至全台中小学,成为音乐课的重要课程。
除了音乐课程里将直笛列为重要的学习乐器外,教育部於1986年规定各级学校必须组团参加全省的音乐比赛,惟有两项选择可实施,即不组直笛团则须组合唱团参赛。目前各校的直笛和合唱两项组团参赛的情况相当普遍,节奏乐队则日益减少。1987年,在全国举办的音乐比赛中,有关直笛的项目,除了隔年一次的独奏比赛外,合奏是每年必须举行的重要项目,在比赛後并安排有评审委员对参赛团队的演出之评论、建议,及改进事项。赛後各级学校会积极的请专家为指导老师们研习,课程包含初始的如何组团,到深层的如何诠释不同时代的音乐,对这项家族乐器合奏时的和声掌握、声部配置、音响效果等有更进一步的探讨。显而易见的,在逐年的比赛里,看到许多团队因为指导老师的努力而有长足的进步。草创期毫无章法的团队,在1995年後已改善甚多。尤其从2000年开始,表现特优的学校团队,在公开场合举办整场木笛合奏音乐会,甚至录制光碟亦屡见不鲜。
原本为国中、小学开辟的直笛合奏,立意在藉由此项容易吹奏的乐器使学生接触音乐,但伴随比赛而产生的後遗症亦随之而来。参赛团队若所属社区家境较为宽裕,家长会合力出资添置价格昂贵高品质的合奏木笛,甚至原本只有四部或五部的直笛合奏团,因为乐团加入了C倍底音笛、F倍底音笛,甚或加入C倍倍低音笛,大大的增强了合奏的效果。在比赛会场又再现了以往节奏乐队比赛的景况:庞大的阵容,昂贵的乐器成为胜赛的条件。
1986年,全台第一个设立木笛主修课程的大专院校音乐科系是台南家政专科学校(简称台南家专,,今台南科技大学),毕业於该校的学生,有些留在台湾投入直笛教育工作,有些出国深造,不少已回国加入直笛教育、演奏工作的行列。目前另外设有主修直笛的学校为台南大学,其他教育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则开有直笛选修课程。
直笛因其音质属性、和声比其他管弦乐器较易融合,所以合奏的形式,听众的接受度相当高。目前台湾从南到北,成立了相当多的木笛合奏团,几乎每一个县市都有至少一团的教师木笛团,成员皆为基层学校的音乐或爱乐的教师,私人成立的乐团也逐年增加。这些团体每学期都有定期的音乐会,演出的场地遍及各县市的文化中心、偏远校区,更深入社区。音乐研习每年皆有,荷兰、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的直笛大师,亦在北中南留下了足迹,带来了许多有关直笛的演奏及合奏观念。除了研习,由於网路发达,直笛讯息、乐谱取得容易,各方条件已令台湾的直笛音乐及直笛教育,在亚洲立有一席之地。
中文关键字: 直笛 , 木笛 , 全国学生音乐比赛 , 音乐教育 , 幼儿音乐教育
英文关键字Recorder , Music Education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