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松庭,中国百科全书
笛,又称横笛、竹笛,为吹孔气鸣乐器。广泛用於中国民间戏曲、曲艺和器乐的吹管乐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吹奏技巧,具有浓厚的民族色采,是流传最广的民族乐器。
笛是独奏、合奏、伴奏的重要乐器,中国戏曲中常用的有梆笛、曲笛两种。梆笛用於梆子戏,形体较小,音色清脆,长度约为40厘米,内径约1.3厘米,基音普遍为(记谱低八度),音域为~;曲笛用於崑曲伴奏,形体粗长,音色较柔和,长度为60厘米左右,内径约为1.7厘米。。常见的曲笛有12孔﹕正面8孔为吹孔1、膜孔1、按音孔6﹔背面4孔为基音孔2、辅助音孔 2。曲笛的基音音高,普遍为(记谱低八度),其音域为~。
笛子靠指法变换吹出7种调门,现有一种特制的定调笛子,吹奏时指法不变,靠换笛转调。竹笛的不同长短形制,近代用不同的调名来指称,其命调方法是﹕以第3孔的音名作为调名。例如第3孔所发的音为,就称为D调笛。
一支笛子可吹出 7个调。上、尺、工、凡、六、五、乙是中国工尺谱的唱名,。转调後的音位变化,通过指法改变或按半孔的技巧来得出,这种转调的方法,宋朝时就已经很完整。主要技法有下列各项﹕控、气变音、循环换气、气震、指震、气冲音、泛音、叠、历音、颤音、叉口、跺音、打、吐音、花舌、喉音。
《旧唐书》载,横吹竹笛来自羌人,从西域传入,汉武帝时丘仲等人将羌笛加以改造,制成7孔,长2尺4寸的横笛。魏晋时,横笛已作为横吹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广泛流传於中国北方。隋时笛已有12孔,能演奏完整的半音音阶。唐时,出现了前6孔、旁1孔加竹膜的笛子,称七星笛(《乐书》)。到元代的龙笛,已与今天的 6孔竹笛完全一致。
明清以後,大量笛曲都以戏曲曲牌形式流传,主要有﹕《柳摇金》、《傍妆台》、《朝天子》、《万年欢》、《春日景和》、《小开门》、《八板》等约 100余曲。此外,尚有大量乐曲,在民间吹打乐中得到保存,如﹕《步步高》、《桂枝香》、《满庭芳》、《玉娇枝》、《浣溪沙》、《浪淘沙》等。1949年以後出版了大量笛子独奏曲,许多演奏家,都有自己的代表曲目,如冯子存的《喜相逢》、《五梆子》,陆春龄的《今昔》,刘管乐的《卖菜》、《荫中鸟》,赵松庭的《早晨》、《三五七》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