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孔庙文化
编磬,又称歌罄,为祭孔雅乐用器之石类乐器。
编磬存在的历史悠久,黄帝或至少三代时已有。以璧石做成,鼓下边较低平,鼓博较窄。素面,磨光,尖角处有磨制的调音痕迹。常见者有上下各八,共十六枚编悬於架上,外形与特罄同,只是形体较小,分上下两层悬挂,大小不同,可发出不同音调。属於石音,石音为「玉振金声」之玉音,又称玉音。演奏时以坚木为槌,竹为柄,司磬者击之。
据史料记载,编磬古代多为宗庙所用,是古代一种石制击打乐器,从春秋发展到战国时期,进入编磬的高峰期。古代有“四时嘉至磬”的说法,其中“嘉至”是西汉宗庙迎神乐名。文人王国维也曾在文中指出:“钟磬独以嘉至名者,以其为庙乐之首也。”
有关编磬的国内考古包括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10件非实物而为“明器”的编磬、曲阜九龙山的鲁王墓出土西汉晚期的36件实物编磬,以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洛庄汉墓第14号陪葬坑出土107件编磬实物。洛庄汉墓第14号陪葬坑出土的编磬为国内考古首次发现专门把乐器放置在一个陪葬坑内随葬的实证。这107件编磬共分为6套,每套数量稍有差异。埋葬时均是挂在编磬架上入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