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常惠。1991。《1991》。台北:全音。
- 吕钰秀。2003。《台湾音乐史》。「台湾史硏究丛书」。台北:五南。
- 陈郁秀编。1997。《台湾音乐阅览》。「影像台湾系列」13。台北:玉山社。
- 陈郁秀编。1996。《台湾音乐一百年论文集》。台北:白鹭鸶文教基金会。
约六、七千年前,第一批南岛语系移民进入台湾岛内,即是现称的「台湾原住民」,开启了岛国渐渐形成的的历史,一直到距今四百年前的这段期间是台湾岛屿上原住民活跃时期,也称为原住民时代。台湾原住民目前政府认定为十四族,各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均不尽相同,而音乐源自於语言中的声腔,所以音乐的歌唱内容、音阶形式皆有相异之处。以歌乐为主的原住民音乐,有着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歌唱方式,呈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
1662年(康熙元年)郑成功在台湾建立政权,由於中国当时局势动荡,不少东南沿海的居民纷纷避难来台,台湾渐渐成为汉人移民的新社会。1683年清朝跨海征服了郑氏,其势力遂亦进入台湾。这段期间,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迫於生计,前仆後继来到这个充满机会的新天地,这些追求新生活的移民,带来了故乡的技术和文化,逐渐形成村庄聚落,也与原住民通婚,彼此相互影响。从明郑时期,到1683年至1895年(光绪21年)之间的清领时期,来自中国闽南漳州、泉州及广东地区的汉人移民,把闽南、广东民间的音乐带来台湾,留下了多元丰富的汉族传统音乐。汉族传统音乐可分为说唱、南管、北管、客家八音和歌仔戏、布袋戏、偶戏之後场戏曲音乐等等,以及台湾多种宗教(佛、道、儒、民间信仰)所建立的宗教音乐。这些音乐和原住民音乐形成这段时期的台湾音乐主要内容。
在台湾,西洋音乐源自17世纪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登陆,在传入基督教之际,同时也带来教会音乐,西洋音乐(简称西乐)遂引进台湾。因荷西统治台湾仅有38年(1624-1662),西乐也仅透过传教士在民间传颂。直至19世纪中期,台湾开港通商,基督教再度进入,西乐跟随着传教士在各地传教并设立学校而发展起来。1865年(同治4年)英国长老教会传教士马雅各医师(Dr. James L. Maxwell)抵达台湾,引进风琴、钢琴等乐器,而台南大学(又称台南神学校,今台南神学院)、长老教中学校(今长荣中学)、长老教女学校(今长荣女中)等教会学校陆续成立,奠定西乐在南台湾之基础。同时在北部地区,加拿大长老教会传教士马偕於1872年抵达淡水,设立牛津学堂(今台湾神学院)、淡水女学堂(今淡江中学)、淡水中学校(今淡江中学)等学校,即设有音乐课程,此举也奠定西乐在北台湾的基础。
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50年的日治时期,原住民音乐和汉族音乐在民间发展,而西乐则因教育政策而成显学。1922年(大正11年)台湾第一位音乐家张福兴和日籍音乐家田边尚雄先後进行原住民音乐采集调查与录音工作,成为台湾民族音乐采集的滥觞,也是音乐学者对原住民音乐有系统之音乐记录的开端。1943年(昭和18年)台湾总督府成立台湾民族音乐调查团,再为台湾音乐留下记录,使得属於汉族传统音乐的南北管戏曲相当兴盛,馆阁纷纷成立,人才济济,蔚为风气,形成重要民间音乐。
而在西乐方面,除了教会南北两大系统有制度的推展外,师范体系是另一发展西乐之重镇。日本采用全盘西化的教育制度,台湾的中小学、师范学校均普遍设置音乐课程,自此台湾的音乐教育以西乐为主,并形成了体制。而此时的音乐教育以培育师资及表演人才为主。除了学校音乐教育之外,台湾民间还有几次重要的西乐活动,包括1931年台湾全岛洋乐竞演会、1934年「乡土音乐访问团」和1935年震灾义捐音乐会,西乐遂逐渐推广到台湾各地。同时,民间音乐团体也纷纷成立,例如玲珑会(1920)、Glee Club男声四重唱(1918)、海丰吹奏乐团(1924,後改名为郑有忠管弦乐团)、厚生男声合唱团(1942)等。另一方面,在1930 年代流行歌谣在台湾发展首度进入兴盛期,唱片公司纷纷成立,例如古伦美亚唱片、博友乐、泰平唱片、日东唱片、胜利唱片等,也造就一批出色的台语流行歌曲创作者,许多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河边春梦〉、〈望春风〉、〈雨夜花〉、〈四季红〉、〈月夜愁〉、〈白牡丹〉、〈心酸酸〉、〈三线路〉等,都诞生於这个时期,而流行音乐界的创作者例如邓雨贤、王云峰、苏桐、邱再福被誉为「四大金刚」。这些反应时代氛围的歌谣,不仅见证殖民地时期台湾社会的变迁,更刻画出彼一时代的社会风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许多中国大陆内地杰出音乐家纷纷来台,与台湾本土音乐家互相交流,使台湾音乐进入另一发展阶段。国民政府迁台後积极设校并创立乐团,1946年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成立,并於1948年设立音乐学系,是战後台湾第一个高等音乐学府,随後政治工作干部学校(今国防大学)、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实践家政专科学校(今实践大学)、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纷纷成立音乐科系,开始培育台湾本土音乐家;而在乐团方面,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交响乐团於1945年成立,几经改制,到1999年由台湾省政府改隶行政院文化建委员会,更名为国立台湾交响乐团,为台湾音乐史上最悠久之交响乐团。1960年代是战後台湾音乐发展的第一个关键年代,政府当局政策性地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却也意外地开启台湾艺术现代化风潮,再加上留学欧美的音乐家陆续返台,一方面以西方新观念与新技巧从事新的创作,一方面以崭新的角度深入传统音乐的世界,为台湾音乐注入新生命。此时期许多音乐家的创作集会、团体相继出现,如制乐小集、新乐初奏、江浪乐集、五人乐会、向日葵乐会、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会、亚洲作曲家联盟等,台湾从此有了自己的专业作曲家,他们的作品记录了那个年代,也奠定台湾音乐创作由中国走向台湾本土的基础。1960 年代的台湾省教育厅交响乐团(今国立台湾交响乐团) 也成为创作台湾本土音乐的另一个温床,作曲家赖德和、沈锦堂、郭芝苑等人陆续返国後加入该团,而使得这股现代化与创作热潮继续滚动。1967年史惟亮、许常惠共同发起「民族音乐采集运动」,在民族音乐研究上共同引领风潮,使得台湾民歌民谣得以被保存、研究、出版与推广,此後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中华民国民族音乐学会、西方民族音乐学会等组织陆续创立,为台湾本土音乐开创新机。
在此年代,台湾原住民音乐因大规模田野调查的结果,逐渐累积出令人欣慰的学术厚度;属於汉族传统音乐的南、北管音乐,则朝向不同方向发展而各领风骚。1950年陈澄三在云林麦寮成立拱乐社,演出内台歌仔戏,又成立戏剧学校教授歌仔戏课程;1956年蔡小月的一张南管录音唱片受到菲律宾华侨青睐,促成蔡小月所属之台南南声社在1961年前往菲国与东南亚地区,与所在地之南管曲艺界互动,开创台湾南管音乐国际文化交流先河,并随着1970年代之後南管学术研究的蓬勃而奠定南管专业化的基础。在1960年代式微的北管,则在步向1970年代时,因台湾电视公司播出黄俊雄布袋戏《云州大儒侠》的轰动一时,身为後场音乐的北管得以振兴,此後随着1970年代开始成立的音乐、艺术研究所,到1990 年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国立台湾传统艺术中心、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等单位以专案大力推动,保存推广,加上政府推动各县市国际艺术节、文化观光节等活动,北管不仅展现大众化、观光化的面相,更有学术深度的发展。
在流行音乐方面,日治时期的前辈创作者和年轻的音乐家谱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补破网〉、〈杯底不可饲金鱼〉、〈收酒矸〉、〈烧肉粽〉、〈安平追想曲〉、〈孤恋花〉、〈锣声若响〉、〈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等。同一时期,所谓的「国语」流行歌曲也从香港流行到台湾,到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开播之後,国语流行歌曲已经取代台语流行歌曲成为市场主流,如〈紫丁香〉、〈春风吻上我的脸〉、〈情人的眼泪〉、〈绿岛小夜曲〉等,台语流行歌曲遂逐渐萎缩。1970年代中期,由杨弦等知识分子发起「现代民歌运动」,经由金韵奖和「民谣风」节目大力推行民歌,不但造就一批创作型歌手,也为国语流行乐坛注入一股清流。同时随着「回归乡土」的风潮,台语流行歌曲再度受到国人重视。
1987年,长达38年的戒严令解除,台湾音乐发展进入第二个关键年代。1986年,国家音乐厅、国家戏剧院落成,国家交响乐团等已先行成军,吹响了时代的号角。由於专业表演场所的提供、专演演奏团体的形成,因此在西乐方面,音乐家更加积极创作「现代新音乐」。在传统音乐方面也因为「国乐团」的成立,对於实验性的「传统音乐现代化的作品」多所鼓励,进而开拓了中西乐器组合的新方向。1987年台湾各领域因自由开放而开创新局,为台湾音乐的全面发展拉开序幕,音乐家因心灵彻底开放自由,创作更形丰富,而各县市文化中心陆续落成,精致音乐渐渐走出国家音乐厅,扩展到地方、社区中。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权利,它的角色进入文化服务的范畴,而它的内容也因台湾历史文化的还原而更为多元。
原住民音乐因大量田野调查累积的成果,提供学术研究丰富的基本资料,尤其在1982年「文化资产保护法」实施後,研究保护台湾的音乐资产成为音乐界的重责大任。随後夹着全球化的商业文化兴起,做为台湾音乐重要内涵的原住民音乐备受重视,在主、客观局势的推波助澜下成功的与流行音乐结合,蔚为风潮。在传统音乐方面,台北艺术大学传统音乐学系的创设,以及国立台湾戏曲专科学校(今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科的成立,意义非凡,让传统的音乐曲种正式进入教育制度当中,能够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运用新观念、新知识、新手法,协助传统音乐萃取核心价值与元素,并积极转化为台湾当代新创作。而在民谣方面,1970年代萌发由年轻学子主导的「民歌运动」,而继校园民歌式微後,许多校园民歌手纷纷加入唱片公司,随着科技、资讯大幅进步,发展成蓬勃且高产值的商业流行音乐,成功地攻占了华人音乐世界。
综观上述,台湾音乐的发展,如同其他音乐文明发展一般,在历经与国际接轨历程後,透过寻根而逐步迈向「台湾人作曲、台湾人演奏给台湾人听」的多元文化之路。海岛文化性格的台湾,始终以开放与包容的胸襟,不断地吸收与融合不同文化元素於创作中,进而为台湾当代音乐开创出千姿百态的局面。今日的创新就是明日的传统,不断的创新才能为未来的台湾音乐累积传统。原住民音乐、汉族传统音乐、西乐、流行音乐不同的乐种,同时在台湾生根发芽、滋润成长,相辅相成,形成了台湾特有的,充分表达台湾人民生命的台湾音乐。台湾音乐的内涵不断在发掘、累积中,饱满的音乐种籽正在丰富的文化土壤中滋长、茁壮,提供台湾人创造自己的核心价值。现在,台湾正搭上全球化列车之际,当台湾人致力於向历史寻根、积极与世界接轨的同时,「台湾人作曲、台湾人演奏给全世界听」的时代也正逐渐降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