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西港乡东港村车鼓阵

西港乡东港村车鼓阵
2011-12-03 17:18:30   来源:   点击:

    西港鄕现存两个传统的宗教性车鼓阵,一为西港乡东港村泽安宫牛犁歌阵,成立於民国三十五年,时逢台湾光复後第一次西港庆安宫大刈香,当时东港村为了要派出代表参加西港大刈香活动,由地方乡绅出面邀请两位外庄人来教本地子弟,而教导牛犁车鼓的师傅为砂凹仔的蔡不传先生,一般人称他为「习仔」;另一位敎七响仔的六块寮人的「石头仔」师傅。也造就了日後两位东港村牛犁歌教练─黄阿彬先生与曾银树先生。

    黄阿彬先生与曾银树先生都出生於民国二十二年,当「习仔」与「石头仔」到东港村教授牛犁车鼓时,此两位都年仅十几岁的学员,由於两人对於牛犁车鼓的表演十分有浓厚的兴趣与天分,便开始敎授东港村泽安宫子弟表演牛犁车阵,他们从年少至年老,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牛犁车鼓表演者与爱好者。

    东港村的牛犁车鼓阵的表演内容包含了「牛犁、车鼓、桃花过渡、七响仔」等项目。「牛犁」须由六人一同演出,包括了一位角持牛犁,一位持牛头,两位持锄头的角与相对应的两位旦,演唱的曲目为〈十条手巾〉。「车鼓」的表演则为持竹制「敲仔」的角与持弄手巾、扇子的旦对舞,曲目包括有〈拜谢神明〉、〈同君走到〉、〈一起姿娘〉、〈看你生亲醒〉、〈鼓返三更〉、〈我也恨〉、〈蒙正过桥〉等。〈桃花过渡〉则由一角一旦对演,两人唱着从正月到十二月相褒的歌曲。「打七响」则指以双手手掌分别拍打在「左膝、右膝、左肘、右肘、左肩、右肩、胸前击掌」等处,并不特别用哪一首歌曲中。

    二为东竹林村保安宫牛犁歌阵,根据文献资料记载,「西港玉敕庆安宫」的刈香历史开始於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而东竹林村的诸位先生都异口同声的表示,该村的牛犁歌阵历史更早於庆安宫的刈香时期,应该回溯到「姑妈宫刈香」的年代,也就是说当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姑妈宫」第一次举办迎王船遶境活动时,有十三庄阵头参加,包括姑妈宫、八份、荔枝林、乌竹林、东竹林、双张蔀、下面厝、管寮、〝木羡〞仔林、後营、土库、下宅仔和打铁庄等,东竹林村即为当时参加的十三庄之一,而当时东竹林村即派出牛犁歌阵。若耆老所言属实,则该村的牛犁歌阵历史至今应有二百余年之久。

    由於三年一次的西港刈香活动颇受各村庄乡绅重视,普遍以东竹林村派出去的阵头代表着本地的荣誉,受到很多的支持与鼓励,在此村这现象非常为显着。《东竹林保安宫牛犁歌谱》该歌谱共计收有〈牛犁歌〉、〈十二条手巾〉、〈双妻谱〉、〈拜谢神明〉、〈望君走到〉、〈秋天梧桐〉、〈看灯十五答头〉、〈裤脱三更(鼓长三更)〉、〈我也恨〉、〈有缘千里〉、〈早起起来〉、〈直去珠娘答头〉、〈我看你〉、〈当初要嫁〉(仅录曲名,未录曲词)、〈挺渡船〉等。从此歌谱编纂情形与所使用文字看来,很明显地并未与其他村落的牛犁车鼓进行过交流,抄录者忠实呈现出纯本地传承的样貌,例如其中〈双妻谱〉实为一般所言〈工尺谱〉、〈裤脱三更〉即〈鼓返三更〉,抄录者但用其熟悉的语言去记录土音,充分表显出本地传承牛犁歌的朴实特色。

    该村牛犁歌阵的成员,依照「开基元祖黄牛祖师」指示,只能「全部用男子汉,不准用女人」,实际上在参与西港庆安宫刈香时,该村牛犁歌阵全由国小男学童担任,饰演丑的脚色的演员,着蓝色短裤、白色汗衫,腰系红带,饰演旦的脚色的演员,则挑选面貌清秀可爱的小男生,头绑繁复饰品、顶戴红巾结成花状、红巾两端由两鬓边下垂至膝,身着黄绸长衣长裤、手戴白色手套。而後场乐师多为村中年纪较长者。

    参考资料

    1. 资料来源:曾永义计画主持,《台南县车鼓阵调查研究计画 期末报告书》,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执行,民国九十年三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卿
下一篇: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