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夏族传统音乐主要保存在矮灵祭(paSta’ay)中,而一般歌谣部分,1930年代(昭和5-14年)日本音乐学者竹中重雄就提及赛夏人吸收汉人俗歌一事。但除了童谣,今日仍知传统音乐部分,仅剩播种歌(kiStoemokoehan)、除草歌(kiSlomasezan)、收获歌(kipazay)、猎首歌(miyalaken, paS’ala)4首,歌词内容固定,旋律相异。此外,赛夏人於喜事中聚会聊天时,多以歌唱方式交谈,歌词即兴,并使用talosaewa:on 和kisba:aw 二种旋律。其中talosaewa:on 歌唱方式固定,起头先唱两次talosaewa:on 歌词(此处为虚词)後,再唱所欲表达之主歌词两次,而後再演唱talosaewa:on 两次,以此类推。至於kisba:aw 的吟唱则无固定模式,歌词的属性为交谈内容。
乐器方面,1917年(大正6年)《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三卷)即已提到,赛夏人吸收汉人的胡琴来演奏传统歌谣;另根据日本民族音乐学者黑泽隆朝1943年的调查,则发现赛夏人使用口簧琴、弓琴、鼻笛、纵笛、横笛、铃、太鼓等乐器。但今日赛夏人所使用乐器,则只剩用於矮灵祭中的祭帽,或称肩旗(kilakil)内的铃铛,以及背在身上哗啷发声的臀铃(kapangaSan)。
对於赛夏族传统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矮灵祭歌(paSta’ay kapatol)部分。黑泽隆朝曾於1943 年往新竹州竹东郡十八儿社采集并研究五峰赛夏族祭歌。而後中央研究院林衡立、刘斌雄、胡台丽等人亦曾以此为研究对象,除了有相关的纪录片见证此祭仪,林衡立、胡台丽及赛夏人自己并音译与意译了整个庞大繁复的祭歌歌词。乐谱方面,有许常惠(1989)、谢俊逢(1993)、吕钰秀(2003)等人的采谱;相关录音方面,除有黑泽隆朝的采录及许常惠当年民歌采集运动时所收录的祭歌外,歌舞表演团体「原舞者」透过直接学习矮灵祭歌後由团员所演唱的录音,则是少数已出版的整套祭仪音乐旋律录音(1994)。
中文关键字:
赛夏族
, 矮灵祭 , 原住民音乐
英文关键字Saysiyat , dwarf ceremony , Aboriginal Music
参考资料
- 竹中重雄。1933。〈台湾蕃族乐器考(二)〉。《台湾时报》,第6号。
- 吕钰秀。2003。《台湾音乐史》。「台湾史硏究丛书」。台北:五南。
- 林衡立。1956。〈赛夏族矮灵祭歌词〉。《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2:31-107。
- 胡台丽。2003。《文化展演与台湾原住民》。「台湾研究丛刊」。台北:联经。
- 朱逢录编。2004。《台湾赛夏族paSta’ay kapatol(巴斯达隘祭歌)歌词祭仪资料》。新竹:赛夏族文化艺术协会。
-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着。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1998。《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三卷:赛夏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