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燕富。1987。〈近四十年来我国国军之音乐教育〉。《国立教育资料馆教育资集刊》,12。
- 赵广晖编。1986。《现代中国音乐史纲》。台北:乐韵出版。
- 张锦鸿。1966。〈我国现代军乐小史〉。《功学月刊》,69:11。
- 乔佩。1976。《中国现代音乐家》。「中华音乐出版社丛书」。台北:天同出版。
- 施宽平。1978。〈军乐的发展与研究〉。政治作战学校校内研究论文。未出版。
- 陈明洲。2002。〈军歌歌词之研究〉。硕士论文,政治作战学校新闻研究所。
一、军乐发展
台湾军乐的发展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随国民政府军队来台,将仿傚西方的军乐制度也带来台湾。1947 年,陆军军乐学校由重庆迁往上海江湾,1948 年并入特勤学校军乐专修班,1949 年1 月迁往福建海澄,5 月解散,惟该校的人员及器材皆由装甲司令部接运到台湾;不久,国防部即着手军乐整顿,1950 年聘施鼎莹为国防部军乐顾问。
1952 年由参谋总长周至柔核定国军军乐队的甲、乙、丙三种编制。甲种编制包括国防部军乐队(1954 年扩编成代表国家的国防部示范乐队)及陆、海、空、勤各总部乐队;乙种编制包括宪兵、保安(警备总部军管区前身)、装甲兵各司令部及各军团乐队;丙种编制包括澎防部、金防部、各军区、独立师、三军官校、政工干校(今国防大学)学校及海军士校乐队。当时在军中正式编制的军乐队就有19队之多。1955 年更在政工干校成立军乐人员训练班,积极培训军(管)乐人才,至1967年裁撤,12年间,培训学员超过千人,对台湾军乐的发展影响深远。
另外,警察乐队虽无正式编制,但由於单位主管的重视和鼓励,聘请专家积极训练,也成为台湾优秀的军乐队之一。而台湾省政府迁往南投中兴新村後,自1960 年起集合附近的南投县立初级中学高中部(今国立南投高级中学)、省立中兴中学(今国立中兴高级中学)及省立草屯商业职业学校(今草屯高级商工职业学校)的乐仪队组成百人「中兴少年乐团」,并於外宾参访时执行军礼欢迎仪式,以示隆重。此外,中等以上各级公私立学校也相继组成乐队及仪队,除在学校及乡镇的各项典礼中吹奏典礼乐,也在庆典游行中吹奏进行曲。救国团更自1956 年开始,每年举办「暑期青年训练活动军乐队训练营」,并由国防部示范乐队代训,以提升各高中的乐队水准。
民间各地方或社团组成的管乐队,也纷纷成立并迅速成长,但大多用於婚丧喜庆的配乐。台湾军乐演出活动自1953 年开始,每年10 月庆典联合三军各乐仪队在总统府前均有例行表演活动。数十年来,国军各军乐队除执行例行典礼乐任务,仍经常对外有演出活动的,除了国防部示范乐队及「陆、海、空、勤、宪兵、陆战队、军管」各司令部的军乐队,还有海军士校、中正预校、陆军士校等高中学校的鼓号乐队(1960 年代空军幼校鼓号乐队颇负盛名,中正预校创校後并入中正预校)。近年来,因国军基於整体政策考量,各军乐队纷遭降编,但国防部示范乐队及陆海空三军乐队积极争取国家音乐厅演出,都有精采的表现。
1988 年「中华民国管乐协会」成立,1999 年「台湾管乐协会」成立,这两个管乐社团的成立,更凝聚了台湾军乐人才的力量。台湾管乐协会积极举办管乐比赛,并邀国际演奏家或乐团参与示范演出,对提升台湾军乐水准发挥很大的作用。政府单位的重视,如1990年4 月台北市教育局在台北国家音乐厅与国家戏剧院之间举办「台北市高中乐仪队观摩赛」,选出7队参加1990年5 月的首届「台北国际乐仪队观摩大会」。1998 年12月27 日嘉义市举办「嘉义市第七届管乐节」踩街活动,作为主办「2000 年亚太管乐节在嘉义」的暖身活动。1999 年国防部在台北市中正纪念堂两厅之间举办「鼓号缤纷嘉年华」,均有助於军(管)乐的成长。
台湾军乐队的演奏曲目方面,政工干校(今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於1955年成立军乐训练班,从历次演出之节目单中统计,先後演奏过的乐曲,大多是由美军顾问团的军乐顾问艾里生(H. L. Arisson)所引介采用的,包括进行曲(大多是美国军乐家苏[J. P. Sousa]的作品)、序曲、舞曲、歌剧选曲及民歌组曲等合计超过60首,其中国人创作的仅有:戴逸青的〈从戎回忆进行曲〉、张锦鸿的〈中华进行曲〉、余春海的〈中华进行曲〉、蔡盛通的《还我河山交响诗》及许德举的《民族救星 蒋总统交响乐》等5首。典礼乐大多采用欧美名曲的前奏或片段,如「开会乐」用的是〈自由钟进行曲〉的前奏;「颁奖乐」则是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军队进行曲〉,「分列式」是艾里生改编自作者不详的〈日耳曼进行曲〉(German March)。至1976 年国防部才颁定由赖孙德芳(前参谋总长赖名汤上将夫人)与周仕琏上校(示范乐队第四任队长)谱成的:〈总统进行曲〉、〈开会乐〉、〈崇戎乐〉、〈颁奖乐〉、〈礼成乐〉等作为新的典礼乐。而赖孙德芳的〈国光进行曲〉亦曾作为国军分列式的配乐。除了上述国人作品,还有赖孙德芳的〈蓝天进行曲〉、〈钢铁军进行曲〉、〈海上进行曲〉,蔡盛通的〈英雄进行曲〉及许德举的〈点将进行曲〉在1970 年代则较常被演奏。艾里生所引介,迄今仍甚受欢迎的进行曲,由美国军乐家苏沙所编写的即有〈雷神〉(Thunderer March)、〈学生军〉(High School Cadets)、〈欢迎〉(Semper Fidelis)、〈棉花大王〉(King Cotton)、〈炮兵〉(The U.S.Field Artillery)、〈曼哈顿〉(Manhattan Beach)、〈首长〉(El Capitan)等进行曲,其他名家的作品则有〈国徽〉(National Emblem)、〈鲍格上校〉(Colonel Bogey)、〈美国巡回兵〉(American Patrol)、〈娱乐〉(The Billboard)、〈陆战队〉(The Marins Hymn)、〈海军起锚歌〉(Anchors Aweigh)、〈土耳其〉(Turkish)等进行曲。另外还有《巴格达酋长序曲》(Le Calife de Bagdad-Overture)、《威廉泰尔》(William Tell)及《阿伊达》(Aida)等选曲多首。而〈双头鹰〉、〈自由钟〉、〈华盛顿〉、〈胜利的号角〉等进行曲则已少被演奏。近年来军乐的演奏已不局限在传统进行曲、序曲的范畴,而加入拉丁、爵士等风味的曲目,使演出渐多元化、活泼化。
二、重要歌曲
在军中多首歌曲经常被演唱,简介如下:
〈保卫大台湾〉:孙陵词、李中和曲,创作於1949 年,并刊登在1949年台湾防卫司令部11 月3 日的《精忠日报》。1949 年国民政府来台之初,中国共产党在东南沿海布署重兵,形势相当危急。〈保卫大台湾〉便透过电台播送传遍大街小巷,几乎人人都会哼上一段。因应时势而唱,故造成台湾空前团结的景象。此曲是政府迁台後,最早、也是影响最深远的歌曲之一,不仅激发1950年代爱国歌曲的创作潮,更被收录於音乐课本,例如萧而化编的《初中音乐》(1955,台北:大中)。
〈顶天立地〉:1970 年由邓镇湘词、李健曲,歌词试图突破口号、僵化、教条内容,使用鲜活文字技巧,以扩大军歌体裁,使演唱者能直接感染认同。此一创作构想在当时颇具突破性。再经李健以五声音阶调式谱曲,词曲结合流畅,风格有别於当时军歌。
〈九条好汉在一班〉:1962-1963 年由国防部军歌创作小组成员黄莹作词、李健作曲。「班」是部队中最基本的单位,当时一个班是由九人编成,所以号称「九条好汉在一班」,简短的几句歌词,将军人服从的天职,以及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精神表露无遗。歌曲简单易唱,迄今仍受部队官兵青睐。後来由於各班人数不一定是九人,逐将「九条好汉在一班」改成「英雄好汉在一班」。
〈我有一枝枪〉:1962-1963 年由黄莹作词、李健作曲,Bb 大调二四拍,曲式采ABA 三段式。武器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尤其「枪」是每位军人最基本的配备,本曲从枪引申到军人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重责大任,曲调优美、简单易唱,尤其当部队托枪或背枪行进演唱这首歌时,演唱者更能体会歌词内涵,并唱出身为军人的豪情壮志。1991年政府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後,基於实际需要,将「共匪」二字改为「敌人」,使歌词的含意更为宽广。
中文关键字: 军乐队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