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阿美族音乐

阿美族音乐
2011-12-03 17:24:51   来源:   点击:

    (1486年,台湾~)历来的语言学或人类学研究将阿美族以「北部、中部、南部」三群或「南势、秀姑峦、海岸、卑南、恒春」五群等划分,在音乐上,也因地域关系而产生丰富差异及多元性。

    阿美族音乐以声乐歌唱为大宗,最重要的区辨观念是以演唱禁忌之有无,而划分为「生活的」或「祭仪的」二种类型的歌谣。「生活的」可以熟悉的旋律轻松自由的诠释当下的情景,歌词以衬词(或曰虚词)ho hai yan 为主,实词是歌者因人、事、时、地、物即兴填词。「祭仪的」歌是固定的、不变的、严肃的。歌词无论衬词或实词都较固定,尤其是固定祭仪中之神灵、目的、祭品、祭具、祷词等主要关键字。最主要的部落祭典是每年夏季所举行的丰年祭, 北部阿美称malalikit,中部曰ilisin,南部则以kiluma’an名之,三个地区的仪式内容与性质略有差异,祭歌也有很大的不同。巫师(cikawasay 或sikawasay)制度目前仅见於南势阿美族的几个部落,巫师的祭仪中以称为mirecuk 的巫师祭最为重要,目的是为了祭祀巫师自身的祖先及所拥有的神灵。成年人的歌谣与儿童歌谣亦有显着不同,儿歌多有固定的旋律与实词,音乐为单音演唱,歌词有时会带着想像之成分,而成人歌谣不论曲词皆多所即兴,歌曲的内容仅与生活现实中的耕织渔猎、宴饮舞欢有关。阿美族人以歌唱娱神,如祭仪期间;或娱人,如欢庆场合;或自娱,如工作时刻。

    在形式结构上,阿美族音乐以「自由对位式复音歌唱」闻名,歌曲均以一人领唱,众人和腔进行,在群众的和腔部分,众人同时演唱同一旋律,但各自发挥即兴变化之能,其中一人以高八度音域演唱。故因即兴所造成的旋律错落,以及音域带来的音色差异,导致丰富多彩的复音声响效果。这种演唱方式一直被视为阿美族歌唱形式的特色代表,却仅见於台东地区的阿美族,花莲阿美另有其所属的复音演唱形态,比方卡农式的声部重叠、某些巫师歌曲中根据巫师位阶演唱不同旋律造成的旋律交叠等。

    文献中记载的阿美族乐器,常见者有口簧琴 (datok)、弓琴(cifuculay datok)、竹木琴(kokang)、各式铃铛(singsing、tangfur、cingacing、palalikud)、铜锣(kakelingan)、皮鼓(tatepo’an) 以及各式笛类乐器(tipolo’、’epip) 等。口簧琴与弓琴皆与青年男女的情爱表达有关。铃铛之属多被视为服饰的一部分,tangfur 则为於集会所受训之少年所特有的乐器。锣、鼓应为汉人传入的乐器,以报讯为其主要用途。笛类乐器的使用则因缺乏记载而所知甚少。这些乐器除铃铛还广泛使用外,今多已绝迹,仅少数人仍为口簧琴的传承而努力。旧时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除丰年祭歌谣外,现多仅五、六十岁以上的年长者才熟悉。1960、1970 年代,由於唱片的录制发行,改变了近代阿美族音乐传播及创作的形态,同时造就了不少家喻户晓的阿美歌星,女歌手卢静子可为代表。这时期许多传统歌谣被填上阿美语歌词,亦创作出许多新的曲调,例如着名的〈马兰姑娘〉,以及黄贵潮的〈阿美颂〉等,这类歌曲至今在阿美社群中仍十分流行。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使用一首马兰人郭英男夫妇演唱的古谣「第二首长歌」做为广告配乐,此事从智慧财产权相关的法律事件带动起阿美族人民族自觉,以歌舞文化做为号召的表演团体如雨後春笋纷纷成立,如杵音文化艺术团、巴奈合唱团、吉浦峦文化艺术团、马兰吟唱团等。此外以青年朋友为主的新一代音乐团体或歌手也展露头角,如以蓝调或摇滚角度重新诠释传统歌谣的「槟榔兄弟」,或如图腾乐团、咸猪肉乐团,或是以个人风格着称的流行歌手张震岳等。

    中文关键字: 阿美族 , 丰年祭 , 郭英男

    英文关键字Amis , Harvest Ceremony , Difang Tuwana

    参考资料

    1. 佐山融吉。1913。〈阿眉族南势蕃〉,《蕃族调查报告书》。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
    2. 佐山融吉。1913。〈阿眉族马兰社〉,《蕃族调查报告书》。台北: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第一部。
    3. 凌曼立。1961。〈台湾阿美族的乐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1:185- 215。
    4. 黑泽隆朝。1973。《台湾高砂族的音乐》。东京:雄山阁。
    5. 吕炳川。1974。〈台湾土着族之乐器〉,《东海大学民族音乐学报》,1。
    6. 林信来。1979。《台湾阿美族民谣研究》。台东:作者自刊。
    7. 林信来。1981。《台湾阿美族民谣谣词研究》。台东:作者自刊。
    8. 吕炳川。1982。《台湾土着族音乐》。台北:百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9. Loh, I-to。1982。 "Tribal Music of Taiw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mi and Puyuma Style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10. 黄宣卫。1987。〈阿美族的祭仪歌舞〉,《台湾土着祭仪及歌舞民俗活动之研究》。台中:台湾省政府民政厅,3-102。
    11. 黄贵潮。1988。〈漫谈阿美的口琴Datok〉,《台湾风物》。6(38-2)。
    12. 黄贵潮原着,黄宣卫编译。1989。〈宜湾阿美族三个仪式的记录〉,《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丙种之二。
    13. 黄贵潮。1990。〈阿美族歌舞简介〉,《台湾风物》,3(40-1)。
    14. 吴明义。1993。《哪鲁湾之歌:阿美族民谣选粹一二○ 》。台东:观光局东海岸。
    15. 明立国。1996。〈阿美族多音性音乐之研究〉。硕士论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音乐学部。
    16. 明立国。1997。《台湾原住民族的祭礼》。台北:台原。
    17. 黄贵潮。1998。《阿美族丰年祭之旅》。台东:交通部观光局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
    18. 黄贵潮。1998。《阿美族儿歌之旅》。台东:交通部观光局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
    19. 江冠明。1999。《台东县现代後山创作歌谣踏勘》。台东:台东县立文化中心。
    20. 明立国。1999。《奇美之歌—阿美族奇美社的音乐舞蹈文化》。台东:交通部观光局东部海岸风景特定区管理处。
    21. 黄秀兰。2000。〈郭英男国际侵权诉讼案始末──从欢乐饮酒歌谈起〉,《山海文化双月刊》,3(21、22),81-86。
    22. 黄贵潮。2000。〈阿美族的现代歌谣〉,《山海文化双月刊》。3:21-22。
    23. 孙俊彦。2001。《阿美族马兰地区复音歌谣研究》,硕士论文,台北:东吴大学。
    24. 孙俊彦。2002。〈马兰阿美族的复音技术及其社会意涵的观察与思考〉,《民族音乐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
    25. 巴奈˙母路。2004。《灵路上的音乐:阿美族里漏社祭师岁时祭仪音乐》。花莲:财团法人原住民音乐文教基金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阿美族丰年祭
下一篇:阿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