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鼓吹阵头

鼓吹阵头
2011-12-03 17:33:23   来源:   点击:

    运用吹类家族乐器(包括大吹、嗳仔、叭子三种)及敲击乐器(含皮类及铜类乐器)於各种民俗活动的游行队伍中,为神轿、神像、花轿、灵柩等迎送对象的前导队伍,具有开道、驱邪逐祟或游艺、热场之功能。

    鼓吹阵头在游行队伍中表现音乐技艺,属於文阵的一种。民间乐人习惯以不同形制的主奏乐器来区分阵头的性质,也就是以主要的旋律乐器——吹(唢呐)及其家族乐器:嗳仔、叭子等的不同来做为鼓吹阵头的分类依据。依照乐队编制与曲目特性,可分为「粗阵」与「细阵」。粗阵的音乐风格较为高昂激越、喧腾粗犷,包括北管阵、鼓亭、开路鼓、车队吹等,以唢呐(大吹)主奏曲牌、吹谱之类的吹打音乐为主;细阵则相对於粗阵,音乐较细致典雅、舒缓抒情,以丝竹乐(弦谱)与唱曲(戏出摘段)为主,嗳仔(小吹)、叭子为主奏的八音、十音等。

    鼓吹阵头出现在各种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民俗活动中,除了少数属於南管馆阁,或以演奏南管乐为曲目的阵头外,大多数鼓吹阵头的音乐内容皆属於北管的牌子或弦谱;即使是客家地区的八音,於丧葬中也融合许多北管乐的内容。

    鼓吹阵头应用的时机与场合颇广,婚丧喜庆皆有,旧时如迎娶新娘、吹板(丧家聘请鼓吹乐队,为灵柩前导开路)、出殡发引、过年讨吉利、拜天公、谢平安(为了谢神,除举行祭典外,请戏班演戏酬神)、做寿贺诞、小孩满月、入厝、安座、迎神遶境、送天师、进香随香等;现因婚礼多采西式礼仪,故采用鼓吹阵迎娶的情形几已消失,过年时的喷春(正月新春时,有鼓吹乐队,挨门登户吹奏吉祥音乐为贺,受贺人家则赏以红包)及祝寿时请鼓吹的旧俗也几已荡然无存。目前多在丧葬、迎神、进香等场合,或庙宇举行建醮、法会、祭典等活动中出现。

    鼓吹阵头依功能区分为仪仗性及民俗性阵头两类:仪仗性鼓吹阵头的运用情形较为固定,特别指位於整体队伍的头阵者,通常为鼓亭、开路鼓及哨角阵;有的会两两搭配,例如在鼓亭前再加上哨角队,或在开路鼓之後加上哨角队等。另一项仪仗性鼓吹阵头可指置於神明銮驾(通常在队伍中间或後方)之前者,较无定则,有哨角阵、鼓亭、轿前吹等。民俗性鼓吹阵头则指北管阵、马队吹、车队吹、行路吹、八音、十音等,其游艺表演性质较为明显,相对於仪仗性鼓吹阵头的神圣、庄严性,较具热闹、俚俗的气息;除部分庙宇所专属的子弟馆阁、阵头,会被指定用来做驾前的引导外,其余的顺序、数量则视主事者的安排,多列在仪仗性阵头及神明銮驾(主神阵)之间。在遶境活动中,整个队伍常分成数个单位,各有其布署配置,可自成一系,类似由数个规模较小的香阵集结而成,所以相同形式的阵头常会重复出现在同一个游行活动的队伍中。

    鼓吹阵头中的节奏性乐器包括皮类及铜类乐器,具有规制乐节、丰富旋律及音响变化等功能;其中又以鼓居於指挥的角色,主导着乐曲的节奏与速度变化,时而舒缓平稳,时而高昂激烈,直接牵动着听众的情绪,其拍点的变化或复杂程度端视鼓手的技巧及团体间的配合默契,吹手亦必须熟稔鼓介或鼓蕊(较鼓介多即兴式变化,由鼓手提示乐曲的开始、结束或曲式的变化)的用法及意义,才能使乐曲的进行更为流畅、生动。

    目前台湾的鼓吹阵头形态多样、组织多变,有地区性的差异,也有所交流而互有影响,盖与各地区的发展历程、常民活动的惯性与特质不同有关;也因鼓吹阵头依存於常民活动中,为随时代演进而求新求变的情形无可厚非,有些较花俏、通俗的衍生情况,与带小戏、歌舞性质的阵头相互辉映。

    鼓吹阵头音乐具有音响宏亮、曲调高亢、节奏流畅、曲目运用灵活等特性,加上乐队编制多样、仪仗功能与排场需求兼顾,故在宗教性及民俗性的活动中多所参与,且为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时代的变迁,鼓吹阵头的音乐内容虽有日趋贫弱之势,但因与人民的信仰、生活、礼俗相结合,其活动力仍堪称旺盛活跃,亦提供了保存北管音乐活传统的生态空间。

    中文关键字: 鼓吹 , 阵头 , 婚丧喜庆 , 牌子 , 弦谱

    延伸阅读

    1. 黄琬茹。1999。〈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硕士论文,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研究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鼓吹乐
下一篇:鼓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