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亦称瑶琴、玉琴,现代称为古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琴可用於独奏和伴奏。汉、魏、六朝时用於伴奏相和歌,隋、唐时用於伴奏清乐。
中国周代已有琴,并将琴弦由五弦增为七弦,《诗?小雅?甫田之什》中就有「琴瑟击鼓」的记载。琴亦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乐器,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弹琴着称。
古琴有大、中、小多种,以中型为多。其形制和结构基本相同,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等,仲尼式最为常见。琴的全身是扁长共鸣箱。琴头上嵌有承弦的岳山,尾端有承弦的龙龈和保护琴尾的焦尾。琴面外侧13个圆点称为徽,是泛音的标志,也是音位的重要根据。琴背有大小不等的两个出音孔,大者称龙池,小者称凤沼,多以长方形为常见。 琴有7根弦,在外侧紧挨徽的为第1弦最粗,向内依次渐细。琴面多用桐木。周身刷漆以黑色为主,琴身的漆经过百年左右,开始产生断纹。音质会更美。
演奏时,将琴置於桌上,演奏者坐在第7弦一侧正对四、五徽之间。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拨弦。拨弦一般在岳山和一徽之间,为选择音色也可改变位置。拨弦 4指都有向内向外两个方向,依次称为擘、托、抹、挑、勾、剔、打、摘,以及这些基本指法的各种组合。左手以拇指、无名指按弦外,还可以拨弦、打弦。按弦拨奏得音後,左手可以左右移动改变音高,产生连贯的旋律,这是古琴音乐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称为走指音。琴的弦比较长,每弦可奏出13个泛音,因为弦长相等,又为音阶式定弦,所以有许多同度音、八度音的使用。
琴的演奏艺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多种流派。从唐代的吴、蜀声到沈、祝声,再到宋代的阁谱、江西谱,记录着琴派产生以前的发展历程,为形成琴派积累了日渐成熟的条件。历史上较着名的琴派主要是浙派、虞山派和广陵派。
近百年来涌现了如下琴派﹕浦城派的祝桐君致力於校订苏景的《春草堂琴谱》,其理论着述为《与古斋琴谱》。後有张鹤出版《琴学入门》。泛川派的四川青城山道士张孔山编《天闻阁琴谱》,所传“七十二滚拂”《流水》一曲,至今仍为常奏的名曲。九嶷派的杨宗稷着《琴学丛书》,收罗琴学文献甚丰,杨曾在北京设九嶷琴社传琴,诸城派的王溥长和王雩门,又称“诸城二王”。前者学自虞山派,传《桐荫山馆琴谱》﹔後者学自金陵派,传《梅庵琴谱》,所传《长门怒》、《关山月》等曲,颇具山东地方特色。岭南派的古岗黄景星编辑《悟雪山房琴谱》流传於广东等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