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休闲 > 音乐舞蹈 > 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
2011-12-03 20:04:48   来源:   点击:

    译自Modern Music,广义指1900年之後的20世纪音乐,狭义则常与「新音乐」(New Music) 混用, 指的是德布西(C. Debussy)之後,作曲家突破了传统美学观、和声系统,运用非调性(atonal)、十二音以及更新、更大胆的手法所创作的音乐,乃新维也纳乐派( 或称第二维也纳乐派The SecondVienese School)以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所谓的前卫派(Avant-garde)。

    在台湾学院派的语汇中,现代音乐有时倾向狭义的定义,广义是指接受西方作曲技法的当代音乐创作,主要发展是在1950年代之後。日治时期,先有陈泗治发表作品《上帝的羔羊》,战後,有林二发表钢琴曲、三重奏、合唱曲(1954年10月22日於台湾省立台北第一女子中学(北一女)),沈炳光发表管弦乐《中华组曲》、小提琴独奏曲、合唱曲(1957年6月9日於国际学舍)等,以及史惟亮发表器乐独奏、合唱曲等〔1958年8月30日於国立艺术馆(今台湾艺术教育馆)〕;1960 年代,许常惠积极推动创作, 先是他的作品发表会(1960年6月14日於台北中山堂),接着制乐小集一连串的发表会(前後八次, 历时近12年),期间并有江浪乐集、五人乐集、向日葵乐会等类似的青年作曲家团体,互相激励、创作、发表,1969年许常惠召集这些音乐人,促成了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会的成立,积极鼓励年轻人投入音乐创作,参与的人有资深音乐家、音乐老师、音乐学系学生、社会人士等,李抱忱、康讴、郭芝苑、戴金泉、萧泰然、马水龙、温隆信、陈主税、张邦彦、连信道、沈锦堂、戴洪轩、许博允、赖德和、徐松荣、陈建台、林道生、王耀锟等,当时的作品受到法国当代音乐、日本现代民族乐派、史特拉温斯基(I. Stravinsky)、巴尔托克(B. Bartok)等的影响,上述这些人日後大部分走向创作之路,成为作曲家,1973年并成立亚洲作曲家联盟,奠定了未来走向国际乐坛的基础。同年,担任台湾省教育厅交响乐团(今台湾交响乐团)团长的史惟亮推展中国现代乐府的新作发表会,两年内举行了六次发表会。其中第三次与云门舞集合作。由於仍处於国共交恶的戒严时期,有许多的禁忌,这段期间的现代音乐创作,大多响应许常惠及史惟亮提出的理念,创作「民族的」、「现代的」中国音乐。之後,有许多青年音乐家陆续投入创作,并出国留学。由於史惟亮英年早逝,许常惠在往後现代音乐运动的推动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先是有马水龙、陈茂萱、刘德义、卢炎、钱南章等人回来,1980年代初,柯芳隆、曾兴魁、潘皇龙、吴丁连等人亦先後回台,潘皇龙促成了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中华民国总会(後改为台湾总会)的成立,积极推动现代音乐的比赛、演出和创作;另有华裔音乐家张昊、黄辅棠、锺耀光来台定居,更增加了一批生力军,接着有留美的潘世姬、杨聪贤、许明钟、金希文、洪崇焜、李子声等投入台湾的音乐创作和教学,尤其女性作曲家在1990 年後人才辈出,像潘世姬、应广仪、苏凡凌等,以及更多年轻的一辈。近20年来,作曲家早已走出当年的现代民族主义,创作出更宽广、更多元化、更个人风格的曲风。21 世纪的台湾现代音乐创作,已然投入了世界潮流。

    中文关键字: 新音乐 , 青年作曲家团体 , 女性作曲家 , 史惟亮 , 许常惠

    英文关键字New Music , Young Composer’s Society , Female Composer , Shi Wei-Ling , Hsu Tsang-Houei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蒋光超
下一篇: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