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调性
2011-12-03 20:05:01   来源:   点击:

    非调性

    在十九世纪时,由於半音和声的出现,转调延长并增加,调性中心的感觉已渐渐薄弱,乐曲中的调性常有含糊不清的感觉。非调性音乐指的其实就是舍弃了以大小调为主的调性观念所产生的一种音乐观念,因此可以说是和「调性」相对的一个音乐名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世纪在法国兴起的印象乐派,例如德布西(1862-1918)就经常使用全音音阶,来拓展调性的领域,并应用这种技巧创作一系列的「音画」作品,如「牧神的午後」、「海」等。到了二十世纪的音乐更远离调性,甚至消除以调性为中心的观念。作曲家们争鲜使用新的调式、惟音调性、新音阶的组织,和许多不和谐的和弦等,在这些情形下,调性无法清楚得表现,音乐进入全新的抽象时代。此时非调性音乐的重要作曲家有阿诺尔德?勳伯格Schoenberg(1874一1951)。他在1907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所创作的作品大多以非调性音乐为主。他此时的作品具有高度的个人风格,并对整个二十世纪音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自由的使用12个半音的观念。而荀白克也抛去传统调性系统的语法,进入自由无调(free atonality)的表现时期。他的《三首钢琴小品》(作品11)完全脱离了调性的束缚,正式走向自由无调性的新道路;一直到1923年的《五首钢琴小品》(作品23),荀白克共写作了十余首无调作品(作品23之第五首已采用十二音列方法)。

    参考资料

    1. Kandinsky, Wassily. The Paintings, chap. in Arnold Schonberg – in hochster Verehrung. http://www.schoenberg.org/paintings%20folder/pawri.htm.
    2. 王沛纶《音乐辞典》,台北:文星书局,1963
    3. 叶振纲《音乐的历史》,台北: 风车,2005
    4. 萧啓专、方君文《音乐欣赏》,台北:新文京开发,2001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下一篇:瓜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