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郑经在金门、厦门沿海战败时,退守台湾,一时间抑郁失志,无心政事,就筑园造庭,作为在台湾的行馆。至康熙29年(西元1690年), 当时的台湾镇总兵王化行及台厦道王效宗,因见北园别馆辽阔幽静、竹林苍郁,是所谓「三宝地」,极适合兴筑寺宇,而台湾当时又没有大型佛寺古刹,於是决定改别馆为佛寺,以彰显大清盛世。修竣後,取名「海会寺」,又称「开元寺」。
开元寺三川门正前方有两棵菩提树,象徵正觉,两侧边门和侧窗上,分别有竹叶体、篆书、隶书三种不同字体的对联,边门以竹叶状笔画书写而成的竹叶体对联,是台湾着名书画家林朝英遗墨,字底并饰以绿色竹叶图案。
最後一进的「大士殿」的功德堂,堂内有一口古井,听说郑经取水泡茶都是用这口井,所以被称「郑经井」。寺庙右侧有老榕枝叶蔽天,树旁种有七弦竹,七弦竹特徵是细长有节,略呈黄绿色,茎上有七条绿纹,有如琴弦,由於深为郑成功夫人董氏所锺爱,故自河南卧龙岗植移而来。七弦竹旁,有写着「诗魂」的石碑,碑上刻曰:「位於七弦竹旁,诗魂碑下埋藏日治时代酉山诗社十余年忧时忧民,痛异族侵凌之诗稿,当时正临中国发生九一八事变之际,诗社社友恐因文字贾祸,所以埋诗立碑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