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明义总编纂。1993。《三峡镇镇志》。台北:三峡镇公所。
- 黄永炉。1999。《台北县三峡镇》。台北:震洋出版。
- 廖伦光。2004。《大汉溪流域的三峡庄》。「2003客家文化资源调查」 1。台北:客委会。
- 三峡镇公所。http://www.sanshia.tpc.gov.tw。
- 蓝染、老街、三角涌,三峡魅力商圈网站。http://www.sanchiaoyung.com.tw。
- 台北县政府主办,李瑞宗主编。2005。《蓝染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李懿文。
- 林欣宜。2004。《三峡农会志》。台北:台北县文化局。
三峡旧称「三角涌」,三角涌庄之名始见於1803年(嘉庆8年),形成街肆後以土名『三角涌街』相称。「涌」的台语意思是「水起浪」的意思。因为三峡位於大汉溪汇纳横溪、三峡溪的地方,是一块三角形平原,上述三条河流在此汇集,溪流激荡,所以称为「三角涌」。
1920年(大正9年)改为与日语发音相似的「三峡」(Sankyuo),设台北州海山郡三峡庄。後因住民聚增,於1940年(昭和15年)升格为三峡街,1946年国民政府迁台後改制为三峡镇。地形90%以上是丘陵地,东南为中央山脉的余脉,西有鸢山盘绕,主要聚落位於呈扇形展开的山麓冲积平原。
早期移民,沿淡水河逐渐往上游大汉溪畔的三峡地区开垦,形成村落,後因住地局限,才渐往山地发展。因山区范围庞大,居民在耕种之余上山伐木、采藤、烧炭,因山区盛产可制染料的大菁,又有清澈的溪水,故由淡水河运进布匹,造就染布业的发展。加上山地适合种茶,又有樟树,染布、茶、樟脑成为三峡过去最大的物产。
三峡镇拥有极具历史意义的古蹟及有纪念性或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包括祖师庙及三峡老街(民权街);自然景观方面亦富盛名,有鸢山、山员潭子大岩壁、五寮溪、十八洞天、插角雨林、满月圆瀑布等。1990年以後,国道三号高速公路(北二高)工程及台北大学的兴建,更有利当地发展成为大台北地区文化与观光据点。
中文关键字: 三角涌 , 蓝染 , 三峡老街
英文关键字Sankyuo , woaded , Sansia old street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