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文博,《南瀛地名志》,新营:台南县文化局,1998。
- 林圣钦等撰述,《台湾地名辞书卷七:台南县》,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2。
- 洪波浪、吴新荣主修,《台南县志》,新营市:台南县政府,1980。
- 唐德堑,《善化镇乡土志》,台南:三和,1982。
明郑时期由於郑成功巡视至此,以为「善早开化」,亦即很早开化,因而改名为善化。一般认为此地为善化最早形成之街市,因清康熙23年(1684)蒋毓英之台湾府志记载为当时诸罗县唯一街市。可见此街不只为善化最早,在过去善化属诸罗县管辖时,亦最早形成街市,反映善化在当时的发展。
清中叶,汉人大量移民至此,且多居於今台南县善化镇三民路一带,汉人增加後,平埔族受经济、习俗等压迫,逐渐移居至大内乡鸣头、头社一带。到清末,此地所有居民悉清一色为汉人,尤以福建泉州人最多。另一方面也由於今曾文溪高涨,湾里溪街被大水冲毁,使得当地居民皆搬到进学路、文正路交点至溪尾一线路东的新社街,致使其在清末仍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形成以今进学路连接三民路的南北向长街型态为主,南端(三民路与文昌路交会处)发展出牛墟市集,在扩及到东侧庆安宫一带一字型街。
日明治34年(1901)设立火车站,日明治38年(1905)南北通车後,市场由庙前移至东门外,商业重心也逐渐往东移。日昭和11年(1936)实施市区改正时,原本的长街范围扩大,由南北向的三民路中断开辟出一条东西向的中山路直通火车站,於是原本一字型街渐次扩大为十字型,形成东西狭长、南北扁窄的格子型街道网。
善化街约今中山路,介於三民路与中正路一带,除有古蹟庆安宫外,还保有数栋街市改正时期的所建造的旧洋楼及店家。这些旧洋楼多为日昭和初期强调线条「艺术装饰派」或提倡使用新材料、新结构的「现代主义」。
坐落在善化镇三民路与文昌路交界处的善化牛墟旧址约有半公顷的土地,至少在清清道光年间就已成市。其和北港墟、盐水港墟、大目降墟、善化墟号称台湾的四大牛墟。然而工业社会逐渐取代农业社会的今日,目前只有善化牛墟硕果仅存,惟地点转移到善化国小北侧的什乃里境内。牛墟旧址则由镇公所辟建为公园,立有善化牛墟遗址纪念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