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沿革
1762年属於诸罗县打猫东保,1787年嘉义县打猫东保,1821年嘉义县打猫东下保林仔前,1862年嘉义县打猫东下保林仔前庄,1904年嘉义厅打猫支厅打猫东下堡林仔前庄,1909年嘉义厅打猫支厅大莆林区林仔前庄,1920年10月台南州嘉义郡大林庄林子前(大字)林子前(小字),1946年台南县嘉义区大林镇三和里,1950年嘉义县大林镇三和里。
二、地域
林子前於自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建南靖赖姓族人入垦大埔林的东部,同治年间设庄,1901年11月设置的林仔前庄,范围包括原林仔前庄、林仔头庄、水碓仔庄、水尾庄,成为民国35年三和里地理空间的管辖基础。现在林子前与清代林仔头庄大抵同样空间概念。
三、地形
林子前地形平坦低坡,属於嘉南平原的一部分,三叠溪支流中林溪位於南部,平原地区的冲积层地质年代甚新且地势平坦,土地可利用度高,自有埤圳开凿後,丰沃的土地,使开垦者及其後裔世代皆能以发展农事为传承志业。
四、开拓
林子前,因位处大埔林的前方而得名,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漳州府南靖县永丰里吴宅社(今南靖县船场镇梧宅村)赖姓十世祖赖国访及国读带着族人至此地开垦,族人入台始由并记载於赖氏祠堂的木扁上,赖氏梧宅昭穆,「明义应宗士国庭,天开文运起光卿,荣华盖世标芳远,克振声基万代馨。」现林子前有六成是吴宅赖氏的後裔,居民至今保有来台以後的农耕生活。
五、水利
林子前开展於乾隆中期,农业灌溉开始引用内林圳(源头在石龟溪),道光二年(1822)赖载及族人开凿林子前埤,起自大林庄林子前,经林子头、水汴至大林庄末尾,长5.81公里。咸丰十一年(1861),筑有水埤。1907年内林圳、中林圳、梅子坑圳、新埤、林子前埤、水埤等农业埤圳合并为大林圳。
六、农业
林子前的生活型态,建立在农业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及农耕条件决定生产方式,而稻米生产延续来台祖先的种植时序,春播、夏耕、秋收,但随着生产技术的增进,巳有二期稻作。因此林子前的产业结构,仍属以农业经济生产活动为主的生活空间领域。
七、植根
自1904年建立街庄的地理单位系统後,台湾地区始由实质地表空间,取代清领时族谱空间概念。空间是日常生活的社会关系的地理展现,林子前在以血缘为主的族谱空间,以赖氏族人占有六成以上的聚落形态,血缘、土地、水利形成村落的重要因素,而稻田、圳埤、水井、农舍则构成等二三百年来村落的主要地景。
八、居住
林子前的居住的不同建筑形态,反映村民对生活环境的不同需求,从土埆厝、竹仔厝、砖仔厝,到楼仔厝,交错在同样时空背景,建筑巳不仅呈现高低层次,而有着居住者的时代情怀。土埆厝起於就地取材,建材受限於当地气候条件及地质结构,与土地连结最紧密的传统建筑。竹仔厝,或称竹筒仔厝,以竹为建材,竹管作墙壁及屋顶的梁柱,墙身还是由土埆构成。砖仔厝,以砖、瓦为建材,防水性佳,是林子前最普遍的建筑物。楼仔厝与前述的低厝仔相对而言,是新型的建筑形态。
九、文化
林子前的田野间建有数座骑虎王小型庙宇,林子前广安宫骑虎尊王是在乾隆年间,传由赖国访兄弟三人自漳州府南靖县永丰里吴宅社罗山尾祖厝角横坑,迎请渡海来台,在行经打猫南保打猫庄(现民雄乡中乐村南路厝)时,安奉神像的香担突然自断一边,经示神意,知其中一骑虎尊王欲留於此处择居,而由一兄弟与一骑虎尊王金尊留於民雄(现民雄有保安宫骑虎王庙)。广安宫所奉祀骑虎尊王雷万春将军,原奉於赖姓民宅,後奉祀於赖氏祖祠,1983年由村民发起兴建庙宇,并1984年安座,宫前广场宽敞,梁柱雕刻画精致,延续村民们二三百年以来的信仰文化。
十、交通
林子前的公路,县162线,经由三和里水碓,经林子前、通往林子头、大埔美;乡道嘉102线,由平林、中林,经林子前,至大埔美(连接县道162号)?
中文关键字: 林子前 , 林子前埤 , 水埤 , 赖氏梧宅昭穆 , 土埆厝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