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添福主纂,《台湾地名辞书卷八:嘉义县》,台北: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8年。
- 陈文尚、陈美铃等编,《嘉义县志-地理志》 嘉义:嘉义县政府,2009年。
- 颜尚文等纂,《梅山乡志》,嘉义:嘉义县梅山乡公所,2010年。
一、地方沿革
清领时属於嘉义县打猫东顶保九芎坑庄、山尾庄,1901年嘉义厅梅仔坑支厅梅仔坑区九芎坑庄,1920年台南州嘉义郡小梅庄九芎坑(大字)九芎坑、下坑、山尾、山猪陷、檨仔弯、蛇仔岭、鼎橄闩 (小字),1946年设梅山乡半天村,1967年由半天村西部分出永兴村。
永兴村原为九芎坑庄,地名因三叠溪畔,遍地生长九芎树林,先民因以九芎称之。本村於清代时先民巳到此开垦,并形成九芎坑庄、山尾庄,民国35年九芎坑庄与半天寮庄合并为为半天村,民国54年九芎坑庄独立设村,村名取义於期望本村能够永续发展。现有聚落,九芎坑、下坑、山尾、山猪陷、檨仔弯、蛇仔岭、鼎橄闩。
二、地理环境
永兴村位於梅仔坑的南侧,境内主要河川为九芎坑溪,发源於太平山脉的郡弯附近,向西流经半天村称为半天寮溪,而流经九芎坑改称为九芎坑溪。流至双溪村与安靖溪合流後成为三叠溪,三叠溪与虎尾溪是北港溪二大支流。九芎坑溪是本村居民的重要水利资源。蛇仔巃山,位处本村北缘,系属太平山山脉的分支,其由半天寮由东向西延伸,经本村山尾,直抵民雄叶子寮,成为梅山丘陵的重要脊脉。
三、聚落分布
鼎橄闩,位於永兴村西北部,是《诸罗县志》所称的鼎盖梁山,「顶平豁如斧之盖而隆其脊」。早期因农家所使用大鼎的鼎盖,是用数片木板紧并,且使用一条横木将木板串连闩住,再将周围裁成圆形即成鼎盖,而闩住木板的横木提把,称为鼎橄闩。十九世纪末叶,邱姓族人,越过蛇仔巃,移居北侧凹地,因地势凹平,周边稍成圆形,酷似当时所使用的大鼎,就将地命名为鼎橄闩。九芎坑庄皆位於蛇仔巃山脊的南侧,惟独鼎橄闩位於山脊北侧。
蛇仔巃,又称浮巃仔,位於永兴村西北部,因本北界处有一支丘陵脊脉通过,成东西走向,此山脊是由太平山分支而下,向西延伸,经半天村、永兴村山尾、过山村,抵民雄乡东兴村,由高处观之,宛如蛇形,因称之。此地原遍植麻竹,後有村民兴建房屋。
下坑,位於永兴村西北部,因九芎坑溪流经本村的中间地带,以九芎坑桥为界,上游聚落,称为顶坑(九芎坑),下游聚落则称为下坑。下坑,有大片农田,是典型的农村景观。
九芎坑,又称顶坑,位於永兴村中部,因三叠溪上游流经此地,形成明显的坑谷,且境内有多处山涧沟壑小溪,早期移民称为坑仔,又因坑谷溪畔遍长野生九芎树林,先民因以九芎坑称之。九芎坑,一般指顶坑地区,是与下坑相对而言,而九芎坑庄,则广义地包括永兴全村地区,顶坑、下坑、蛇仔巃、山尾、鼎橄闩等。
四、交通设施
永兴村的交通,(一)省道台3号,北经梅南村,通往古坑乡,南向经大南村,通往竹崎乡。(二)乡道嘉114号,连接台3号,东向半天村,连接县道162号甲。
中文关键字: 九芎坑 , 山尾 , 九芎坑溪 , 蛇仔巃山 , 鼎橄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