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技术 > 地理知识 > 汉人聚落

汉人聚落
2011-12-02 14:12:23   来源:   点击:

    汉人的聚居地。

    汉人聚落最早的记录始自1624年(天启4年),荷兰人占领今台南地区并建热兰遮城於安平、普罗民遮城於台南,荷兰人以两城为行政中心,招募汉人来台拓垦,吸引大规模汉人移入台湾西岸,汉人从鹿港或西海岸许多小海港登陆开发彰化平原,形成许多汉人聚落。

    汉人渡海来台,透过屯垦、垦首等垦拓方式建立庄社(村庄),同时在住屋内或兴建小祠奉祀自原乡带来的神祉香火或神像,开始兴建土地公祠及其他庙宇。当庄社发展成熟,居民的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後,在一定地域范围,居民可能选择一或数尊神祉为社群之主神,并共建一间大庙做为共同象徵,同时建立自治组织,便成为独立自主的「聚落」。

    日籍学者富田芳郎认为台湾汉人的传统聚落形式,南部为集居型(集村),北部为散居型(散村),中部为迁移型;学者奥田彧则以浊水溪以北为田地型、山地型,以南为田地型。

    至於聚落形成的因素,南部多血缘性聚落,北部多地缘性聚落。在汉人的社会,庄社是社会家庭与宗族以外,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往昔台湾汉人庄社血缘性浓厚,一姓独占的血缘聚落甚多。

    若以聚落姓氏分类,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单姓村,村中只有一姓独大;第二类是村庄有一些大姓,其中一姓占优势,其余则为次要姓氏;第三类是村中有一些不同姓氏共居,并无大姓。姓氏构成涉及汉人在渡海来台开发的过程中,有同族聚居的倾向,宗族若能繁衍兴盛,会从较早据点向邻近地区扩散,造成同姓族亲在某一地区集中分布的现象。

    中文关键字: 庄社 , 集村 , 散村 , 血缘关系 , 地缘关系

    英文关键字village , compact settlement , dispersed settlement , blood relationship ,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

    参考资料

    1. 林会承。1998。《艺文资源调查作业参考手册:传统聚落与传统建筑类》。台北:文建会。
    2. 余文仪主修。1962。《续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121。台北:台湾银行。
    3. *富田芳郎。1955。〈台湾乡镇之研究〉。《台湾银行季刊》,7(3):85-105。
    4. 洪灿楠。1978。〈台湾地区聚落发展之研究〉。《台湾文献》,29(2):13-47;29(3):187-265。
    5. *林美容。1991。〈一姓村、主姓村与杂姓村:台湾汉人聚落型态的分类〉。《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18:11-30。
    6. 林美容。1995。〈村庄史的建立〉。《台湾史料研究》,5:7-13。
    7. *林衡道主编。1977。《台湾史》。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8. 陈绍馨。1979。《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443-487。台北:联经。
    9. *施添福。1992。〈清代台湾竹堑地区的聚落发展和型态〉。收於《台湾历史上的土地问题国际研讨会》。台北:中研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边里
下一篇:澎湖水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