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添福主纂,《台湾地名辞书卷八:嘉义县》,台北: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08年。
- 陈文尚、陈美铃等编,《嘉义县志-地理志》 嘉义:嘉义县政府,2009年。
一、地方沿革
1762年属於诸罗县打猫东保,1875年嘉义县打猫东上保沟背庄、尾厝庄,1901年嘉义厅打猫支厅大莆林区打猫东顶堡沟背庄,1920年台南州嘉义郡大林庄沟背(大字)沟背、尾厝(小字),1943年台南州嘉义郡大林街沟背,1946年成立大林镇沟背里。
沟背里之命名,源於原沟背庄。雍正年间(约1730年)来自福建汀州府永定县的江姓先祖到此开垦,因居於内林北面的後沟仔北方,而取名为沟背。至光绪年间,巳形成沟背庄、尾厝庄。现有聚落,沟背、尾厝。
二、地理环境
沟背里保有传统的农业村庄型态,多数居民以务农为业,农业灌溉系统引用筑於乾隆的内林圳(1907年合并於大林圳),内林圳源头是来自石龟溪,本里亦属石龟溪流域地带的农业发展地区。
三、聚落分布
尾厝,位於沟背里北面,因位处沟背北面的庄尾,而称之。雍正年间来自汀州府永定县高头乡(现为福建龙岩市永定县)客家移民江发祥领着族人至此开垦。现在居民保留祖先的农业生活。行政编制为沟背里第一邻、第二邻。
沟背,位於沟背里南面,因聚落的位置在内林庄後沟仔的北面,所以称之。清雍正年间来自汀州府永定县高头乡的客家移民江士浩率领族人,移居於此,後聚集成庄,在庄前,称为巷仔内,系属江姓东山房居住的地方(现编为沟背里九、十、十一邻),在庄的中部,称为大埕,因在祠堂前有个广场(现编为沟背里三、六、七、八邻)。这里的居民世代过着农耕生活,巳近三百年。
顶厝,位於沟背里东面,因位处於沟背庄的的前侧,故称之。自乾隆年间漳州府南靖县简桂带领简氏族人迁居至此,此地世代皆务农为主。现行政编制为沟背里第四邻及第五邻。
菁仔宅,因聚落的住宅前後遍植槟榔,而称之。现居民以刘、江姓氏居多,过着农耕生活。行政编制为沟背里第十二邻。
四、文化资产
金林寺,位於沟背,主祀观音佛祖,其前身为新莲庵,创建於1825年(道光五年),先民因求药於嘉邑山仔顶王田观音庵而得到疗效,因而於沟背庄兴建佛寺,1906年梅山大地震震毁,1920年重建,并改为金林寺,1974年再重建。重建後寺观庄严隆重、建筑雕刻精细。
玉清宫,位於沟背里顶厝,原为简姓家庙,後改供奉玄天上帝、济公活佛、太子爷等神。北极玄天上帝系为统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因被认为有治水御火、消灾解困,护持武运及延年益寿的神力,而倍受尊崇。
五、交通设施
沟背里的公路,(一)乡道嘉98线,由水汴头(连接县道162,西向通往溪口乡),经由本里沟背,通往大美里大埔(再连接县道162,东向通往梅山乡)。(二)乡道嘉99线,由三角里北势(连接嘉100线),经由本里尾厝,通往平林里溪心。(三)乡道嘉101线,由三角里北势(连接嘉100线),经由本里尾厝、沟背,通往中坑里沙仑(连接嘉104线)。
中文关键字: 沟背 , 尾厝 , 顶厝 , 大林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