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大量土石块体向下快速移动或崩落的现象。岩石受风化、侵蚀或人为破坏後,岩块或土壤等地质材料因重力作用而顺着斜坡向下位移。山崩发生之前,坡体本身或其邻近区域常有一些徵兆出现,可以作为判断该山坡地是否将操过临界状况,以便进行一些适当防护应变措施。山坡崩落的地质材料包括:风化土壤、崩积或冲积土、基盘岩石。发生山崩的自然条件为不良的地质环境,可以从地形、地质构造、地质材料以及地下水等方面来评估。(一﹚地形:边坡土石块体受到的下滑重力分量如果大於其与下伏地层间的摩擦阻抗力,便产生向下滑动。山坡若缺少植被覆盖,就更易受地表水的冲蚀;人为开挖也容易产生裸露的地面,发生山崩的机率自然会提高。(二﹚地质构造:山坡地是否具有断层、褶皱、背斜、向斜或其他等地质构造,可能会衍生出顺向坡或楔形坡等而更易引起滑动。(三﹚地质材料:土壤、岩石和水等基本地质材料,其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都不相同,当这些材料以不同的比例分布在山坡,相对於整个坡体便有不同的稳定度。假如地质材料为土壤及岩块等冲积层或崩积层所组成,由於岩块间及土壤相当比例的空隙,不仅容易储存地下水,造成山坡内水压力增大,容易让地质材料产生位移。如果地表下的岩层相当破碎,便可能会构成潜在的滑动面。(四﹚地下水:地下水的水位越高,地质材料就会受到越多地下水的浸润,进而弱化材料本身的强度。地下水如果存在於山坡内的地质弱面内,将使地下水压力或上举力增强,进而削弱坡体的下滑阻抗力。依照台湾现行〈山坡地保育利用条例〉的定义,地形高度在100公尺以上,或标高未满100公尺、但坡度在5%以上,均称为山坡地。因此,全岛有将近四分之三左右的地区为山坡地,四分之三左右的人口大都生活在地表平原,使得都会区的人口更显拥挤。因此,山坡地的开发对於纾解人口密度有相当大的助益,对於土地利用者,也存在相当大的经济诱因。由於坡地地层受到造山运动挤压的影响,地质环境显得复杂,山坡地的开发常存在一些潜在的坡体稳定问题。在台湾,以顺向坡滑动及土石流灾害的发生频率最高,这也是近年来冲击最大的两种山崩灾害。1981年中山高速公路八堵交流道的岩石崩坍是顺向坡地层滑动。1997年台北县汐止林肯大郡的顺向坡地层滑动夺走28条生命。1990年欧菲莉台风引发的土石流埋没近三分之一的花莲县铜门村,夺走39条人命。1996年贺伯台风引发的土石流在南投县信义乡、水里乡等地造成重大灾情。921集集地震之後,台湾的山崩规模与发生频率显着增加。
中文关键字:
块体运动
, 落石 , 顺向坡
英文关键字mass movement , rockfall , dip slope
参考资料
- 陈宏宇。2000。〈山崩地裂与地质环境〉。《土木技术》,25:46-52。
- 陈宏宇。1999。〈地质灾害与山坡地开发〉。《地工技术》,73:31-44。
延伸阅读
- 陈宏宇。2006。〈台风、地震如何改变台湾山脉?〉。《科学人》,5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