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赵佗:古代中国在位最久最长寿的皇帝

2021-02-13 12:41:57 作者: 南越王赵佗:

  汉文帝简单叙述了一下刘邦死后政权更替的情况,字里行间,处处自谦,甚至说自己“壅蔽朴愚”,没有及时与赵佗联系,然后一古脑把汉越交恶的责任推到已死的诸吕头上。接下来汉文帝用两个举措表明态度:一是撤回防备南越的部队,二是慰问赵佗在河北正定的亲属,并整修了赵家先人的坟墓。

  善意之后就晓之以理了,道理讲得很透彻,兵连祸结对谁都没有好处,天子富有四海,也不在乎南越国的那点财富土地,但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归顺中央,共享太平,才是正理。

  这封诚意十足的信,显示了汉文帝的苦心,而送信人也是赵佗的老友:陆贾。当然,这也是一封冒险的信,假如赵佗不买帐,贵为皇帝的刘恒如何下台?他即位不久,大权还握在一班元老手中,届时能否稳坐江山都成疑问了。

  

  公元前一八〇年,已到耳顺之年的陆贾衔命二赴南越。

  这一次,赵佗真的被打动了,他登位已有49年,子孙绕膝,正是颐养天年的时候,与汉朝对抗不过是赌气,如今刘恒既肯放下身段,他又何必固执己见?为了表示诚意,赵佗宣布卸下皇帝称号,还让陆贾给刘恒捎去一封回信。

  这信写得也很有水平,刘恒自谦,赵佗更是低调,自称为蛮夷大长,还用了昧死上书这样的字眼,很有点愚忠的样子。信中,赵佗回顾了高祖、惠帝两朝的“恩德”,然后学刘恒的样,把破裂的责任推给吕氏,好像称帝根本就是逼上梁山。

  在一番剖白之后,赵佗生动地表达了对天朝的向往,声称自己“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日子过得了无生趣,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不能侍奉天子。末了,赵佗承诺马上去掉皇帝名号,而且说“老夫死,骨不腐”,暗示一定说话算话。

  随信而来的是一份礼单,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这份良苦用心让刘恒赚足了面子,可谓皆大欢喜。两位远隔万里的帝王,居然有着对共同利益的高度认知,这是真正政治家才有的默契。

  对赵佗来说,他认可汉朝的宗主地位,换取了稳定的双边关系,唯一的损失是面子,毕竟要尽些藩臣的本分;刘恒也有理由高兴,他用一封信摆平了10万大军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国家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顺便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虽然这是一个双赢的关系,但还是有人不满,特别是那些把“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奉为金科玉律的人,在他们看来,武力总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某些后来的越南人也有类似的想法,越南黎朝的官修史书《大越史记全书》狂赞赵佗,认为他开疆拓土,与汉朝抗衡,又没让北方人占便宜,功德无量,潜台词是能打败汉朝就更理想了。

  赵佗当然没有这些纠结,他年事已高,无欲无求,只想与子民安享太平,凭着这份心态,他一直活到公元前一三七年,也就是汉武帝建元四年,以121岁的高龄撒手人寰。在他死后,南越王国又传了四代,公元前一一一年,终于被汉武帝所灭。

  很多人为如何评价赵佗伤脑筋,其实大可不必,单是做到保境安民,已经善莫大焉,何况赵佗和辑百越,大义归汉,分明是一代雄主。赵佗最有争议的两件事,一是去秦,二是归汉。

  前者让秦国的Fans不爽,他们一直幻想出这样的情景:秦国的北伐和南征大军同时回援,灭了项羽和刘邦,这在理论上说得通,但忽略了一点:秦国两代暴君,再加一个赵高,残民以逞,赵佗为什么替他们卖命?至于归汉,是大义之举,以当时情况来说,没本钱对抗的是汉朝,赵佗如果北进中原,加上匈奴的威胁,不要说汉武帝的辉煌,有没有文景之治都两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