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对晁错十分重视,为什么要腰斩他?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西汉初年七国之乱的导火索——太子刘启击杀吴国太子刘贤中我讲述了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导火索,也就是文帝时期太子刘启击杀吴国太子刘贤的这件事,说道七国之乱有个人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清君侧,诛晁错’这句话的主人公晁错了。
晁错是颍川(今天的河南禹州)人。曾经在轵县(今天的河南济源市轵城镇)张恢先生门下学习申不害和商鞅等人的法家刑名学说,与洛阳的宋孟和刘带是同门师兄弟,后来,因为晁错精通文献典籍,所以,被朝廷任命为太常掌故。
晁错这个人,性格上严峻刚直,为人又十分的苛刻。在汉文帝刘恒主政时期,因为朝中没有人研究《尚书》,听说在齐国有一个名叫伏生的老头。这个老头可以说很长寿了,他在大秦帝国时代,是秦始皇嬴政宫廷之中的博士。
与那位被太史公司马迁尊称为汉家儒宗的叔孙通是同事,此人及其精通《尚书》,但是,此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年纪太大了,不能征召入朝,于是,聪明的汉文帝刘恒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的,那就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去学习。
太常派出的人是谁呢?当然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晁错了。晁错在追随伏生学习《尚书》之后,回朝便趁机尚书报告学习情况,并在奏疏之中称赞解说《尚书》。汉文帝刘恒看过他的奏疏之后很高兴。
于是,便先后下诏任命晁错做了太子舍人,门大夫,后来,更是将其提升为博士。此后,晁错再次上书:“君王之所以地位尊贵显赫,能够将功名传播万代。就是因为懂得运用刑名之术。了解应该怎样控制臣下,治理众人。
群臣因此便会产生畏惧之心,也就顺从了;懂得怎样去听取各种言论,也就不会被欺骗蒙蔽了;懂得怎样安定社会,使百姓富裕,这样天下百姓便会服从;懂得如何去尊长尽忠尽孝,那么臣子的行为就具备了。
此四条,臣认为是太子的当务之急。如今,人臣们议论有人认为皇太子没有必要知道干什么事,臣不敢苟同,臣虽然愚笨,但也知道并非如此。看看前代君王们,不能供奉宗庙而被臣子们所杀害的原因,其根本就在于不懂得刑名之术这门学问。
皇太读的书很多了,但是之所以没有能够掌握刑名之术的原因,就在于不深究书中论说的义理,多读而不知其中的道理,这就是劳而无功。臣认为皇太子才智高绝。驾驭,骑射技艺超绝而出众,然而,却并没有掌握刑名之术,这与陛下您的心思有着很大的关系。
臣希望陛下能够选择一些圣人,又可用于今世的,用以赐教皇太子,然后,根据情况让太子陈述出来,希望陛下都能够对臣之言明察,裁决。“刘恒觉得晁错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便任命晁错做了太子家令。
晁错本人的能力也是十分的出众,通过自身能言善辩的才能,渐渐得到了皇太子刘启的宠爱,在当时,被称之为太子家中的”智囊“。也是从这一刻起,晁错与太子刘启也就是日后的汉景帝绑在了一起。
不过,这一时期的晁错,多次上书汉文帝刘恒,建议削减诸侯的势力,以及更改了许多的法令,晁错上的几十次奏疏,虽然,汉文帝刘恒并没有全部听从,但是,依旧是很器重他,赏识晁错的才能,将他提升为中大夫。
太子刘启对晁错也是十分重视,可以说得上是,言听计从了,不过,此时朝中以袁盎为首的许多大臣和功臣都是看不惯晁错的。曾经,有一次,丞相申屠嘉请袁盎入府,当时,正赶上晁错也在,晁错坐在一个地方,袁盎便起身离开,袁盎在一个地方就座,晁错同样是起身离开,二人从来没有在一个屋檐下说过话。
后来,刘恒驾崩,汉景帝刘启即位之后,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便派人追查袁盎接受吴王刘濞财物的罪名,将其按律定罪,后来,汉景帝刘启下诏,赦免了袁盎,但也将其削职为民。晁错自此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但是,对于晁错来说他的人生巅峰,便是生命末路的开端了,再升任御史大夫之后,晁错便开始实施他削减藩王封地的政策,与汉文帝刘恒不同,汉景帝刘启采纳了晁错的建议,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的爆发。晁错也因此被汉景帝刘启给斩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