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为什么一直被后世诟病?真相是什么

2022-09-17 09:56:58 作者: 司马氏为什么

  今天中国知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历史上臣子篡位不胜枚举,为何司马氏却一直饱受诟病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封建社会集权国家到溥仪逊位,清朝终结;2000余年的封建史中臣子谋权篡位者,也是不胜枚举,失败者如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宇文化篡杀隋炀帝;成功者如宋太宗赵光义,明成祖朱棣等等。但这些人中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便是失败者们,在历朝历代史家和百姓的评判中,都要远比司马氏篡权要好,那么又是何种原因导致独司马氏篡权为人所诟病呢?

image.png

  魏、蜀、吴三国争霸时期,是一个谋士与武将云集的时代。这里面有诸葛亮的纵横捭阖,舌战群儒;更有周瑜的火烧赤壁,羽扇纶巾;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但是在狡诈与残酷的背后,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呢?不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关中之战消灭马超、马腾的曹操,更不是白帝托孤的蜀汉,反而是“大隐隐于市”的司马懿之司马氏家族。曹丕为依仗门阀士族所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让门阀进一步实力加强,而曹爽的昏庸无能,司马懿篡魏似乎无可指摘,更遑论曹魏莫不是篡汉之江山社稷。毕竟一如《三国演义》中的戏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是司马氏却独独有别于众多的篡位者被人诟病,原因何在?那便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才不配位,必着羞辱”。

  这里的德自然不在品德,而在功德;才自然是治国之才。对于篡权者而言,上任不能胜任,而自己在篡权后能够维持社会安定,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便是利用了君主昏聩,君臣离心,而在篡位后杨坚更是励精图治,统一南北。而唐朝篡隋,亦是如此。而对于老百姓而言,能够生活安定,不遭受战火摧残,这便是最好的统治者。可惜的是司马氏与众多的篡位者相比,显然是不够资格的。

  在280年灭孙吴,实现了统一之后,西晋的统治者却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休养生息之心,对民众更是食民而肥,贪赃枉法,贿赂风行。而在这其中所谓晋武帝司马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繁荣景象,以及所谓的“天下无穷人”之下,实则是士族门阀之间实力的进一步加强,而这种根本性的矛盾又无法缓解,伴随着士族集团的争夺利益,百姓的生活则日渐困苦。而在其后,司马氏为了稳固统治所进行分封的八王,又在集团内部的利益分配中矛盾重重,终于一场席卷全国的“八王之乱”爆发。这场持续十余载的战乱,使得中原地区民生凋敝,经济被严重破坏,而隐藏在这其背后的 隐忧也终于露出水面。

image.png

  自东汉以来,分布于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逐步内迁,而在魏晋时期,更是为了弥补人员不足,这种迁移变得更加频繁,人员更加众多。于是趁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爆发。诚然,我们现在会冠冕堂皇地说促进了文化经济交流,但在那样一个年代,国家归属感并没有形成的古代,对于百姓而言无异于季世。结果就是篡魏的西晋亡国,而后偏安一隅建立东晋,而滞留在北方的民众在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尚有2,495,804户,16,163,863人。至后赵灭亡之时,华北地区的汉族已经不到300万。除去南迁,这又是何等的残酷,而这一切的源头无不指向一个篡权而不能治,德不配位,才不配位的王朝——西晋以及他背后的司马氏。

  而即便是偏安一隅的东晋,君王一如司马睿、司马衍,更多的都是昏聩无能,不思进取,以酒色为伴之徒。而在东晋内部也更是祸乱不断,为了争夺势力范围,王敦之乱 等次第发生,门阀倾轧比比皆是。所谓的北伐也从来只是流于表面,祖狄北伐便是由此而败。

image.png

  司马氏取代曹魏,本就是依靠阴谋诡计和门阀贵族,得位不正;更是德不配位,毫无功绩,才不配位,无所用才甚者以至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西晋与东晋,虽为王朝,但更是一部民族血与泪的挽歌,如此司马氏又有何脸面希冀后人能够 有所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