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鲁炀公的“筑茅阙门”:原来鲁国人最早的都城并没有在曲阜,接下来跟着中国知识网小编一起欣赏。
鲁国人曾经两次迁徙都城,最终是在鲁炀公时期完成,在史书中对其有好的评价,“炀公徙都”说的就是这件事情。那么,鲁国为什么会迁徙都城呢?鲁国人最早的都城又在哪里?
《左传》载:“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周人行分封制度,把伯禽封到鲁国地区的时间大概是在武庚之乱前后,即是伯禽率领大军东征而后。以前有种说法,说是周公是鲁国最早的封君,在分封体制中周人有个传统,就是封到某个地区往往就会以此地为名,用以称呼国君,如晋国国君是晋侯,齐国国君是齐侯,宋国国君是宋公,那么周公如果封到鲁国为什么又叫周公呢?
史书中有“姬旦以太王所居地为其采邑,故谓周公。”这就是说,周公最早的封地其实不是鲁国,而是周太王曾经生活居住过的岐山南边地区,真正封到鲁国地区的其实只是周公的长子伯禽而已,周公受封的时间应比封鲁的时间要早,此时的伯禽是在担任周人的大祝之官,还没有到鲁国地区,也没有率领大军东征。因此真正的鲁国国君初封,是在“武庚之乱”发生以后。
《史记》载:“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这场动乱起自姬周家族内部,力度不小,还带出了殷纣王的王子武庚,联合了淮夷部族。周人对此也是非常重视的,“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周成王在这次战争中,以周公为总军师,前锋军则是姜子牙和伯禽,姜子牙的齐国也是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诺,即“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在周人攻灭殷商而后,姬周家族对权力分封的平衡性上是相对薄弱的,这也是姬周的亲族管蔡要发动战争的原因。
“武庚之乱”平定以后,对于如何管理殷商旧族和淮夷部族,成为周人的政治命题。殷商的亲周力量微子启被启用,建立了以殷商故地为核心区域的宋国。至于殷商的王城则以姬周家族的康叔为侯,辅以“成周八师”环伺其外。殷商最强大的地区遂被分割为宋卫两国,而周围地区则皆为姬周家族封国。再往东方就是鲁国的所在地,因为当年的奄国已经大部分被灭亡,奄国当年的国君也被迁徙到了齐国的薄姑地区。伯禽所率领的大军并没有离开奄国旧地,“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于,为周室辅。”
这里的王即是周成王,而叔父显然就是周公,元子就是伯禽。因此从这里就能看出来,鲁国的第一代封君其实是伯禽。而伯禽受封的时候有可能还在驻军之中,鲁国这时候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只有临时的驻扎地,没有实际的都城所在。当时的这个驻扎地所在,可算作伯禽的临时都城所在。那么此时鲁国尚且不在,周成王为什么要封伯禽为鲁侯呢?考虑到周人以地为名的习俗,在鲁国的地界上曾经有鲁山,在夏商时代就已有之,“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这个地方应是伯禽的幸运地,在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这里应是某场战争的终结地,伯禽派人向周成王报捷讯,应是提及此地,周成王才会以此为名,封君为鲁。《诗经》有“乃命鲁公,俾侯于东。赐之山川,土田附庸。”
所谓“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这个“东”是属奄国人的驻扎所在,周成王要伯禽选择将都城迁徙到此地,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更好的控制奄国旧民。所谓赐“殷之六族”可能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或许这些“殷之六族”本身当年流亡的地区就是奄国所在地,说是赐给伯禽,倒不如说是让伯禽就在奄国很好的将这些部族管控起来。周人的这种传统在后来还有发生,就是周平王让秦襄公攻伐岐山地区的犬戎,承诺秦人若是能够驱逐犬戎,岐山地区就归秦人所有。
伯禽在鲁国的耕耘有数十年之久,期间与东夷部族展开过很多战争,直到后来鲁炀公即位的时候,这些战争也没有消停。史书中说鲁炀公“筑茅阙门”,什么意思呢?就是在都城外修筑一座类似牌坊的城门,主要目的是为纪念征服东夷部族的功劳。 “炀公徙都”则说明伯禽定都“大东”后,奄国旧族直到鲁炀公时代还有余孽反抗,也是最终在鲁炀公时才被彻底消灭。消灭奄国的鲁炀公选择将再次迁都,或许不是那种千里跋涉的迁徙,只不过是“大东”范围内的再次拓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