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无法征服的一座城!发动五次大规模攻击都未能拿下!

2022-09-22 11:35:35 作者: 孙权无法征服

  孙权无法征服的一座城!发动五次大规模攻击都未能拿下!接下来跟着中国知识网小编一起欣赏。

  说起合肥——这座三线省会城市,如今正在蓬勃兴起。而在近一千八年前,它还只是人烟稀少、战火频仍的要塞型城镇。无山川大河之险要、无烟瘴丛林之侵害,竟然在三国时代为中原政权以极小的代价、成功抵御了五次东吴部队的大规模进攻。

  俗话说守江必守淮、而欲进取中原,也必取淮河流域为跳板。因此江淮之间往往是南北政权的焦灼之地、总会招致双方大军相抗,因此也涌现了一大批极具战略价值的城镇——早期的合肥便是其中之一。

image.png
image.png

  图1 合肥地理位置

  与固有印象不同,我们记忆中的“江淮重镇”,大多集中在今天江苏北部一带,古代的许多经典战役也多在苏北地区爆发。

  但三国时代不同,在大运河尚未开通时,南北的交流干道并非是起于扬州终于涿郡的水路,而是由许多自中原出发的陆路抵达江南,因此陆上城镇合肥的战略价值在那时便凸显出来。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势力对江南的战略转攻为守,孙权便希望借助战胜之余威,将自己的战线推广到合肥之北。

  这个战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是正确的。

  首先,东吴军队向西发展的进程从未终止,荆州有着丰厚的人力物力、以及重要的战略价值,从周瑜到陆逊一直在经营之中;

  其次,那时的江南正是一片蛮荒,只有沿长江一线的部分地区才勉强“王化”“称治”,向南发展短时间内无利可图;

  因此唯有向北掠地,为首都建邺创造更多的战略纵深才符合当时的东吴利益。

  图2 曹操(155年-220年)

  孙权一边派遣周瑜进攻荆州,扩大战果外加牵制曹军,自己亲率大军进取合肥。合肥是曹操精心打造的坚城、同时又是扬州的治所,粮草充足。此役吴军不擅长陆上硬仗的缺点便暴露无遗:孙权以多打少、包围合肥月余,结果是“逾月不能下”,派遣张昭进攻小城当涂,结果“昭兵不利”。守城的別驾蒋济虚晃一枪搞了一出援兵快到的假消息,便吓得孙权立刻退还。大好形势下的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东吴第一二号人物齐上阵也没能攻克合肥。

  建安十八年,“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的曹操亲率大军号称四十万进攻东吴,双方濡须口——也就是合肥南边的巢湖激战。水战是东吴的老本行、同时春雨上涨、曹军失利而去。

  与此同时,刘备夺下了益州,曹操断定下一步就是汉中,因此集中部队抢先一步奇袭汉中张鲁,曹刘的汉中争夺战随即打响。孙权再一次嗅到机会,立刻整饬部队再次北伐合肥。

image.png

  图3 刘备(161年-223年)

  第二次北伐,吴军规模更为庞大——刚刚从荆州跟刘备对峙撤下来的兵马、合计十余万;刘备曹操主力远在汉中鏖战,合肥只有张辽李典乐进等人统帅的七千多士卒,几乎是必胜之局,但张辽却抓住吴军破绽,要“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打吴军一个集结未稳的机会,然后守城。

  在张辽招募八百壮士发出突袭之后,整场战役成了张辽的个人秀——“辽被甲持槊,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整场战役吴军的表现大多是“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吴人夺气”。

  经历这一次突袭之后,吴军的士气被彻底摧折,后来十余天攻城根本没有进展,孙权便率军撤退,结果又被张辽袭击,孙权本人甚至差点被生擒。

image.png

  图4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后来的第三次、第四次北伐,吴军的表现更是大不如前。黄龙三年(公元230年),孙权再次进攻合肥,皇帝御驾亲征、手握优势兵力,却待在船上二十天不敢上岸向前推进!刚一上岸,就被满宠奇袭,“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第二年孙权率军十万再度攻合肥,满宠仅仅“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吴军便落荒而逃。

  合肥不仅成为了孙权的伤心地、更成为了吴军无法逾越的高山,阻碍了他们前进中原的脚步。此后二十余年,孙权再未染指合肥,但吴军并未死心,朝中一有政治强人想夺取武功,必然北伐合肥。

  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吴太傅诸葛恪亲率二十万众进攻合肥新城。诸葛恪作为实际上的国家首脑,几乎等同于孙权当年御驾亲征。但这种威慑毫无效果——魏将张特率军三千余人与吏民一同据守九十多天,又使诸葛恪中了缓兵之计,说明魏军上下毫无胆怯。反观吴军则形势严峻——“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战败退却后,更是掀起了吴国一连串宫廷政变,吴国的衰落从此不可避免。

image.png

  图5 诸葛恪(203年—253年)

  尽管吴军在其他战场上依旧有过骁勇善战的辉煌战绩,但合肥之战却更有借鉴意义,因为每一次鏖战合肥,吴军都是最高规格出兵,前四次是开国皇帝孙权本人领军,最后一次是托孤辅臣诸葛恪。兵力是最多、精锐集结,在这种情况下最能检验一国的军事水准。而吴军依然落败,从中看出的吴军的弱点,几乎也是后来一段时间军事上“北强南弱”的因素之一。

  比如吴军编制中,被掳掠的人口以及强迫驱使而来的异族比例较高,且军队施行世兵制,将校以下待遇残酷,故而中央禁军以外大多部队士气低迷。这样在遇到攻坚不克、敌援来袭等硬仗时,极易崩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