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扶贫“补短板” 铺平产业“奔康路”

2020-10-19 16:53:29 作者: 中粮扶贫“补

“出水才见两腿泥”。随着2020年接近尾声,脱贫攻坚进入收官战的决战时刻。第7个“国家扶贫日”的到来,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吹响总攻“冲锋号”。

十八大以来,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重大贡献。

扶贫攻坚,关键在于补足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缺什么补什么”,才能做到精准扶贫。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粮集团在产业扶贫中,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资源个性,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开发,改善当地经济结构,让贫困人口具备自主脱贫能力,为当地铺平“奔康”大道。

产业化增收 补收入短板

绥滨县位于黑龙江、松花江湿地保护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农业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这里种植品五花八门、田间管理技术落后、粮食销售随行就市,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一直上不来。

自定点帮扶绥滨县以来,中粮集团针对当地的农业资源特点,聚焦当地稻米产业发展,投资成立中粮绥滨公司,将央企的市场、资金、品牌、团队等优势与绥滨当地生态、土地、粮食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2018年以来,更是开创了以农户带地入社、合作社以资入股的“让贫困户当股东”产业扶贫新模式。

此举既促使了绥滨农业数字化、销售数据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又实质性促进了农民增收。2019年,中粮绥滨公司股东两次分红900万元,其中18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股东户均分红4918元,今年再次拿出870万元全部为村民股东分红,平均每户分红4860元,最多一户分得11680元。

在黑龙江延寿县,中粮集团破解难题的方法是发展“订单农业”。延寿县是优质大米的传统产地,延寿大米还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生产模式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民收益。

2019年以来,中粮集团在延寿县以“订单农业”推进水稻技术、种植、加工、品牌打造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2万亩水稻种植基地,按照市场需求种植优质水稻并保证收购,还给予60元/吨的收购补贴,保障和增加了农民收入,惠及贫困人口2000多人。

产业化开发利用 补资源闲置短板

石渠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省最大的牧业县。这里资源丰富,尤其是藏绵羊、藏猪、藏鸡蛋等,都是当地特色资源。但这里自然环境恶劣,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资源开发不足,经济发展长期落后。

中粮集团看到,只有真正发展起产业,把闲置资源开发利用起来,才能帮助当地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近年来,中粮集团撬动各路帮扶资金持续投入,引入完善的管理团队,已初步帮扶石渠县建立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引进龙头企业1家、培育合作社1个、州级集体经济组织1个。2019年实现园区经营分红40余万元,受益贫困人口1500余人。

同时,中粮集团对接自身产业链,开发代工产品,并利用自有资源进行产品推广营销,逐渐发展起牦牛加工等特色产业。自2019年6月以来,中粮先后投入帮扶资金70万元,陆续开发了金丝肉酱等6种牦牛肉制品,上市仅半年时间,就创造经济效益400万元,使当地90个贫困牦牛养殖户增收161万元,户均增收约1.79万元。

在江西修水县布甲乡,三万余亩野樱桃花每逢盛开,宛如世外桃源,是蜚声遐迩的旅游热点。但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却并没有因此获益,一边是资源闲置,一边是经济贫困。

中粮集团以当地樱桃资源为切入点,自2017年底以来,在当地大力建设商品樱桃基地,通过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2018年,中粮又在布甲乡投资80万元,为贫困户增加劳务收入1000余元/年。今年,部分果树已经开始试挂果,迈出布甲乡规模发展樱桃产业的重要一步。

打通渠道创品牌 补产品滞销短板

革命老区沂蒙山区,是我国花生主要生产基地,享有“中国花生之乡”的美名。但长期以来,由于花生种植没有进行充分产业化,再加上山区较为闭塞,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使得花生资源并没有变为致富手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