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小康路上的浙江故事,怎样讲述才能更打动人心?主题性展览能否更诗意?选哪个典型更让观众印象深刻?策展团队玩起了“小心机”——展览将展出《富春山居图卷(剩山图)》,并以投影、动漫的形式呈现今日富阳的风采。古今两版“富春山居图”恰好形成绝佳呼应,“既用镇馆之宝赚足眼球,又诗意地展现了浙江的协调发展。”任群景说。
近年来,浙江各地博物馆通过创新展陈思路、提升策展水平、进一步资源整合,策划出一大批重磅展览。“为生命奋斗过的力量,哪怕是医疗队的一件防护服,都是最直抵人心的。”任群景以“‘浙’里长城——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为例介绍,“宏大的主题,只有落到可以感知的具体事物上,才能让人看完有所回味。”
博物馆在变,它们正努力寻找自身与社会的情感共鸣点,这个点,正是人们得以在当下回望历史与眺望未来的时空节点。
从馆到链
把背后的产业越做越大
从杭州雷峰塔往南拐,沿着玉皇山路行进一公里,就到了中国丝绸博物馆。在这里,古老的丝绸正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丝绸博物馆策展的“云荟:中国时尚回顾大展2011—2020”。
很难想象,在这片深秀的林木中,既有汉服秀、扎染工艺、女红传习,又有劳伦斯·许设计的惊艳作品、巴黎世家等时尚元素。但无论如何,中国丝绸博物馆已经成为博物馆圈一个大IP。数据是最好的实证:去年该馆举办的首届“丝绸之路周”活动,相关话题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分别收到5.6亿、1200万阅读量。
一座侧重行业内部的丝绸博物馆,通过不懈努力成功转型为一座以中国丝绸为特色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馆长赵丰说,博物馆自身必须要拓展——坚持“中国丝绸”的核心,再从内容上拓展到其他的纺织品,从面料拓展到时装时尚,从中国拓展到全世界。
赵丰回忆,刚起步做时尚展览时,质疑就接踵而至:中国丝绸博物馆拿什么做时尚?怎么做时尚?“愿意把展品拿给我们做馆藏的不多。”虽然转型不易,但“一家博物馆,如果背后的产业越来越小,跟公众的关联度越来越少,路就会越走越窄。”
记者发现,在浙江,以发散思维把博物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案例不少——
浙江自然博物院凭借科研优势,联合地方政府及省内县市博物馆开展野外考察项目,发现和保护了一大批古生物化石;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联合浙大文物数字化团队,与全国合作者们完成了云冈石窟3D打印等数百个项目;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通过文创产品打造东方文化品牌;鲁迅纪念馆推出“跟着课本游绍兴”主题研学游线路,融合教育、文旅资源,成为浙江首批示范级文旅IP……
数字化浪潮下,“创新”又被重新定义。浙江的答案是:数字化改革。博物馆也正尝试将更多数字元素融入博物馆建设中。
与观众距离最近的,莫过于在线上线下体验各式各样的数字展览。许多走向云端的展览更是成功“出圈”。
450多岁的天一阁,凭借“黑科技”玩出新花样。“智享书香”数字特展上,“VR虚拟登楼”让观众化身一代文豪,“登上”不对外开放的藏书楼探秘;第六届浙江书展上,观众可零距离3D看稀珍藏品;通过保国寺导览APP,手机扫描瓜棱柱模型便可发现千年前匠人小材拼大柱的奇巧营造技艺;去年天一阁推出的“公如底柱——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生平线上特展”,吸引2000万人在线“围观”……
今年,浙江省博物馆为妇女节策划的“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入选2021年以来中国博物馆行业发生的“十大创新事件”——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洛神赋图卷、簪花仕女图卷……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云”赏国内32家博物馆的1000余幅女性题材绘画。
近年来,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博资源进行展示、传播、互动正越来越流行。数字化保护管理、数字资源采集、数字资源转化利用……业务涉及方方面面。
“浙江博物馆公共服务综合平台逐渐成熟。观众通过该平台,可以选择浙江各地博物馆了解展馆概况和展讯,还能从手机、平板或PC端看数字展览。”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杨文庆告诉记者,省内各地博物馆正努力把5G、云计算、VR/AR等新技术应用于文博领域,通过打造更多的智慧文博场馆,让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天一阁“智享书香”数字特展上,观众体验VR虚拟登楼(天一阁供图)
【浙江新闻+】
实力“圈粉”的博物馆
身处变革的时代,博物馆已不再是奇珍异宝的“储藏室”“陈列室”——它正变得越来越动态、越来越多元。今天,“博物馆”的概念已经被重新定义。
国内各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的博物馆推出数字文化产品,迅速火“出圈”;有的依托馆藏资源开发出兼具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有的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独特发展的道路。以下或可供借鉴。
故宫博物院。视觉中国 资料图
故宫博物院